【寰宇采風】阿爾罕布拉宮 的美麗與哀愁

文/周世雄 |2025.08.14
111觀看次
字級
宮殿中庭的綠池。圖/周世雄
揉合幾何圖案、書法藝術與花草紋飾的精巧雕飾。圖/周世雄
穿梭廊柱間的曲流與噴泉。圖/周世雄
危崖上的阿爾罕布拉宮,右側為軍事堡壘區,左側為宮殿區。圖/周世雄

文/周世雄

位於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納達,是安達盧西亞自治區一座深具歷史意義的古城鎮。

她是中古世紀摩爾人最後一個在伊比利亞半島統治王國(納薩里王朝)的首都,直到一四九二年才被「天主教雙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國王斐迪南二世)收復,結束了長達八百年的伊斯蘭統治。

由於這座古城先後受到猶太教、伊斯蘭教,以及後來的天主教文化的交融洗滌,因而呈現出多重的景觀風情與人文氣息。

來到格拉納達,若不造訪阿爾罕布拉宮那就失味了,尤其登上聖尼古拉斯觀景台,更可以眺望整座宮殿與遠方的內華達山脈。「阿爾罕布拉」在阿拉伯語中意為「紅色的」,最早可能是一座羅馬堡壘,後來在摩爾人統治時期(約八世紀以後)逐漸擴建與加強。直到納薩里王朝建立後,阿爾罕布拉宮才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佇立危崖上的阿爾罕布拉宮,大致由宮殿、花園與軍事防禦堡壘三大區塊構成。

其中,軍事防禦堡壘在西班牙統稱為「阿卡薩堡」,擔負著守護宮殿的重責大任。花園區除了高聳的松柏林立,隨處可見百花綻放的繽紛,更融合了曲流噴泉的水景設計,置身其中,彷彿自己也成了王公貴族般。

而最吸睛的,就是宮殿區了。整體建築,大量使用蜂巢式穹頂與馬蹄拱門等典型摩爾風格元素,無論廊柱或簷欄雕琢,處處可見伊斯蘭幾何圖案、阿拉伯文書法藝術與花草紋飾。其雕工之精巧細膩,遠看已是目不暇給,近看更教人目瞪口呆!

無論從歷史發展或建築藝術層面來看,阿爾罕布拉宮確實有其獨樹一幟的價值,所以一九八四年時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阿爾罕布拉宮的阿卡薩堡上,可以鳥瞰整個阿爾拜辛區。那裡曾是摩爾人抵抗天主教的堡壘,也是十一世紀後保存完整的伊斯蘭平民住宅區。土黃屋瓦與潔白牆面的房舍櫛比鱗次地簇擁在山坡上,遠看就像一群忠心又團結的伊斯蘭百姓,正朝向阿爾罕布拉宮虔誠禮拜。如此壯觀的場景,令人動容。

然而阿爾罕布拉宮背後,卻有著一則哀愁的傳說。

據說,納薩里王朝統治伊比利半島的最後一位君王──穆罕默德十二世(博阿布迪爾),被迫離開阿爾罕布拉宮時,頻頻回首拭淚,因而被母親斥責,說他只會像個女人般落淚,卻無法像個男人好好保護這座美麗的宮殿。

另外,某位墨西哥詩人曾用西班牙文寫下一首小詩:「施捨他一些吧,女人!因為人生中沒有什麼比在格拉納達失明更令人痛苦了。」據說是詩人與西班牙籍妻子來到阿爾罕布拉宮時,看到盲人乞討的場景湧現靈感而創作的。

六月向晚,微風徐徐,我凝望著阿爾罕布拉宮許久,慶幸自己沒有失明,卻失語在格拉納達的懷抱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