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地瓜、秋葵、燕麥這類高纖蔬果,可增加腸道好菌,強化腸道黏膜、抗發炎;圖為燕麥。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很多人以為,關節痛、皮膚癢、容易疲勞等,是年紀到了,是體質差。但最新研究發現,也許真正的元凶,躲在腸道裡,正在慢慢點燃全身的火,引起全身慢性發炎所致。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表示,若腸道內的免疫細胞太少太弱,腸道防線就會出現破口,這就是「慢性發炎」的開端,建議應增加腸道免疫細胞,幫忙修補腸道、強化屏障、防止發炎。
地瓜秋葵燕麥 增加腸道好菌
張家銘表示,腸道不只是吸收營養,更是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一座免疫指揮中心,有70%的免疫細胞都住在這裡。其中,有一群默默守在腸道的細胞,它們是「第三型先天性淋巴細胞」(簡稱ILC3s)。這群小兵,就像是腸道裡的消防員,一旦有壞菌入侵就會衝上去,釋放白介素-22(IL-22)「黏膜修復訊號」,幫忙修補腸道、強化屏障、防止發炎。
但如果ILC3s細胞太少、太弱,腸道的防線就會出現破口,讓炎症悄悄進來,從腸道開始,一點一點擴散到全身。這就是「慢性發炎」的真正開端。
照顧好情緒 就是照顧免疫力
張家銘說,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常吃高油高糖、精緻加工的食物,不只會養出壞菌,還會讓腸道的好菌變少,ILC3s也會失去原本的功能。但只要吃對食物,這些細胞其實可被「叫醒」。像是地瓜、秋葵、燕麥這類高纖蔬果,能增加腸道好菌,以強化腸道黏膜、抗發炎。
腸道發炎,可能影響關節、皮膚甚至腎臟。如發炎性腸道疾病裡,ILC3s功能不足,讓腸道變得像漏水的堤防。時間一久,身體進入警戒狀態,開始出現過敏、免疫錯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僵直性脊椎炎等,ILC3s反而會被過度啟動,造成關節腫脹、腎臟發炎,甚至皮膚紅疹。
「以為是關節的問題,其實可能是腸道先出事。也許慢性發炎,不是老化,而是腸道在求救。」張家銘說,過去常聽到「體質要改變」,但到底怎麼做?這些ILC3s的研究給了我們非常具體的方向:
第一、吃真正的食物,包括多吃原型食物,尤其是高纖蔬菜、發酵食品,能養好菌,也養好免疫。
第二、補對益菌,如特定菌種(像是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以幫助ILC3s穩定,研究中甚至發現能提升IL-22分泌,保護黏膜,減少系統性發炎。
第三、補充維生素A、D對ILC3s很重要,別忽略陽光與深綠色蔬菜的力量。另放慢步調,讓腸道喘口氣:壓力大、熬夜、情緒起伏也會影響腸道菌相,進而干擾ILC3s。照顧情緒就是照顧免疫。
張家銘指出,每個人應開始認真看待自己的腸道健康,別再忽略腸道的聲音,開始好好吃飯、睡覺、呼吸,幫助這些小小的免疫士兵重新拿回指揮權,慢性發炎不是宿命,不是「老了就這樣」,而是一場可以中止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