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蓓蓉
L與我是超過半世紀情誼的好友,我們就讀教會高中,在那段無憂無慮的制服歲月裡,她的地理成績常拿滿分,其他科目也中上,個性開朗大方、為人慷慨、樂於助人;特別的是,L日後與絕大多數的女同學不同,她毫無懸念選擇「出家」。
L的母親出生於日據時代,是獨生女,攻讀法律,父親是福建望族的第二代,門當戶對的兩人在日本留學時相識,返台後論及婚嫁。但男方不願入贅,女方已有孕在身,又值時局動盪,L的父親因莫須有之罪入監,猝逝於獄中。
L出生時一度小命不保,幸被良醫用冷熱水刺激法救回,出院後,媽媽帶著小L投奔當年任教於基隆某國小的閨蜜鳳姨。小L在鳳姨、母親的呵護當中成長,尤其是鳳姨,哄夜啼、顧麻疹……視小L如己出,幸運的L彷彿有兩位母親。可惜,在她高三那年,母親因心臟病離世。
一家三口的住處附近有一座佛寺,從興建時的租約、購地,到日後的法務等事,L的母親都鼎力相助,並帶著L親近寺院,所以L自幼即認識在寺內出入的高僧大德,耳濡目染對出家漸生嚮往,進而發起強大願心,立下弘揚佛法和服務社會的鴻志。但她從未跟學校同學提起這心願。
民國五十九年,L皈依來自香港的明常老和尚,未幾圓頂出家。依律學法,L專心一志接受三刀六槌、各堂職司、梵唄說法、講經辯道等嚴格的出家人養成教育。
在勇猛精進學習做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比丘尼過程中,L認識同樣有堅定信念的C。學成後兩人決定自食其力,合作組成工作團隊,誦經兼辦白事,五、六年後買下小公寓,作為弘法基地,日後並出錢出力協助當地的佛教會,建立永久駐地。一路走來,兩人始終未忘諸多貴人相助,其中包括佛光山的星雲大師。
弘法之際,L與C也同時照顧鳳姨。退休後的鳳姨,堅持獨居,免得障礙辦道;但她罹癌後,受到L與C的悉心照護,不但癌症痊癒,且如願上了多年長青大學,在終身學習中老去,安詳享壽九十。
身為L的不材同學我,對照之下,我在吞忍婆媳問題時,她已買下第一處弘法居所;我為兒子的青春叛逆心力交瘁,她已到處說法,為眾生解惑;我在她面前怨嘆時運不濟,她一句:「不提,就已是放下。」讓我擦乾眼淚,不忘初心。回望過往歲月,在生命長河的激流中幾乎滅頂,但L的一番開示總讓我轉念,猶如大海中的盲龜攀到浮木,回到現實,繼續上路。
出家人與吾輩凡人一樣,大半生下來,身體也漸漸耗損。今年四月初,L因腦血管破裂送急診,立刻開顱除瘤,吸走血塊。感謝諸佛菩薩保佑,手術順利,三天就不需要呼吸器,待能不用胃管即轉入普通病房。
我們這些老同學為L集氣、祈禱,信眾也為她誦經、祈福;復健之路雖迢迢,但我知道她全然接受考驗,無所畏懼的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