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攝取富含鉀離子的食物,例如香蕉不僅能幫助體內離子達到平衡,也有助於防止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台灣外食人口高達7成以上,往往吃得太鹹,不僅造就出許多肥胖人口,更衍生了不少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癌症機率等嚴重健康問題。長期高鹽飲食也使得慢性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對整體公共健康帶來極大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應該力行「減鹽」生活,除減少鈉攝取量外,也應養成多喝水、多運動的習慣,藉由排汗幫助體內排除多餘鹽分。
此外,日常飲食中也可多吃「高鉀」食物,幫助體內離子平衡,進而加快排出體內累積的鈉。
每日攝取鈉量 8成民眾超標
新光醫院營養師張郁涔表示,社會步調快速,民眾傾向以外食為主,但業者為了增加食物風味,調味料下手往往偏重,各式調味品、醬汁中蘊含大量鹽分,容易導致外食族鹽分攝取過多,體內鈉含量過高,進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尤其鈉離子與體內血壓調控有密切關聯,若長期攝取過多含鈉食物,容易罹患高血壓與各式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中風等急性風險也隨之上升。
吃太多鈉也會導致腎臟疾病。張郁涔指出,鈉離子需靠腎臟排除,因此高鈉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雖然不一定會立即進展到需要洗腎的程度,但若已出現高血壓等問題時,應及早就醫控制病情,否則腎功能將逐步惡化,增加未來洗腎的風險。
此外,體內各離子間存在精細的平衡,當鈉離子比率過高時,會導致鈣離子流失,進一步影響骨骼健康,增加骨質疏鬆、骨折等問題的發生率,對中老年族群尤為不利。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攝取鈉不應超過2千毫克,國內衛福部指引則稍寬,建議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約等於5公克食鹽,大致是一湯匙分量。張郁涔提醒,根據調查,國內民眾8成以上每天攝取的鹽分都超出標準,建議一般人先以5克為減鹽目標,有心血管問題,如心臟衰竭者,則應更嚴格控制至3克以下。
攝取高鉀食物 打造身體防線
「減鈉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攝取。」張郁涔表示,民眾應避免食用醃漬食品,如酸菜、醬菜等,外食時選擇便當餐盒,也應注意配菜如各類炸物等食材,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已經添加不少鹽分,食用時不宜再額外淋醬油、辣醬等調味料。若持續高鈉飲食,會導致味覺疲乏,舌部味覺變得遲鈍,進一步促使「愈吃愈重鹹」,形成惡性循環。
張郁涔建議,為避免飲食無味,可以以天然香料(如胡椒、香草)、水果醬汁等方式取代食鹽調味,增添風味又能健康減鈉。若選擇吃火鍋,也應盡量減少喝湯、少吃高鈉的火鍋料。配合多喝水、多運動的生活習慣,有助於促進代謝與排汗;同時,多攝取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香蕉、地瓜、菠菜等,不僅能幫助體內離子達到平衡,也有助於防止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