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竟與腸道有關 養腸強化免疫救健康

 |2025.05.20
236觀看次
字級
常吃地瓜、秋葵、燕麥這類高纖蔬果,可增加腸道好菌,強化腸道黏膜、抗發炎;圖為燕麥。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很多人以為,關節痛、皮膚癢、容易疲勞等,是年紀到了,是體質差。但最新研究發現,也許真正的元凶,躲在腸道裡,正在慢慢點燃全身的火,引起全身慢性發炎所致。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表示,若腸道內的免疫細胞太少太弱,腸道防線就會出現破口,這就是「慢性發炎」的開端,建議應增加腸道免疫細胞,幫忙修補腸道、強化屏障、防止發炎。

地瓜秋葵燕麥 增加腸道好菌

張家銘表示,腸道不只是吸收營養,更是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一座免疫指揮中心,有70%的免疫細胞都住在這裡。其中,有一群默默守在腸道的細胞,它們是「第三型先天性淋巴細胞」(簡稱ILC3s)。這群小兵,就像是腸道裡的消防員,一旦有壞菌入侵就會衝上去,釋放白介素-22(IL-22)「黏膜修復訊號」,幫忙修補腸道、強化屏障、防止發炎。

但如果ILC3s細胞太少、太弱,腸道的防線就會出現破口,讓炎症悄悄進來,從腸道開始,一點一點擴散到全身。這就是「慢性發炎」的真正開端。

照顧好情緒 就是照顧免疫力

張家銘說,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常吃高油高糖、精緻加工的食物,不只會養出壞菌,還會讓腸道的好菌變少,ILC3s也會失去原本的功能。但只要吃對食物,這些細胞其實可被「叫醒」。像是地瓜、秋葵、燕麥這類高纖蔬果,能增加腸道好菌,以強化腸道黏膜、抗發炎。

腸道發炎,可能影響關節、皮膚甚至腎臟。如發炎性腸道疾病裡,ILC3s功能不足,讓腸道變得像漏水的堤防。時間一久,身體進入警戒狀態,開始出現過敏、免疫錯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僵直性脊椎炎等,ILC3s反而會被過度啟動,造成關節腫脹、腎臟發炎,甚至皮膚紅疹。

「以為是關節的問題,其實可能是腸道先出事。也許慢性發炎,不是老化,而是腸道在求救。」張家銘說,過去常聽到「體質要改變」,但到底怎麼做?這些ILC3s的研究給了我們非常具體的方向:

第一、吃真正的食物,包括多吃原型食物,尤其是高纖蔬菜、發酵食品,能養好菌,也養好免疫。

第二、補對益菌,如特定菌種(像是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以幫助ILC3s穩定,研究中甚至發現能提升IL-22分泌,保護黏膜,減少系統性發炎。

第三、補充維生素A、D對ILC3s很重要,別忽略陽光與深綠色蔬菜的力量。另放慢步調,讓腸道喘口氣:壓力大、熬夜、情緒起伏也會影響腸道菌相,進而干擾ILC3s。照顧情緒就是照顧免疫。

張家銘指出,每個人應開始認真看待自己的腸道健康,別再忽略腸道的聲音,開始好好吃飯、睡覺、呼吸,幫助這些小小的免疫士兵重新拿回指揮權,慢性發炎不是宿命,不是「老了就這樣」,而是一場可以中止的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