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人生《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用搖滾改寫音樂史

文/中玄 |2025.04.26
424觀看次
字級

文/中玄

美國片《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年初上映受到歡迎,更榮獲今年奧斯卡的八項提名,電影講述二○一六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今年已八十四歲的巴布狄倫的故事,因他是史上第一位以創作歌手得到此殊榮,其傳記電影自然引人注目。

渴望和平的心聲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算是巴布狄倫的全傳,只是聚焦於他出道最初的四年經歷,也就是從他一九六一年由故鄉明尼蘇達州出發,抵達紐約,開始闖蕩美國民謠歌壇,到一九六五年背著電吉他,在新港民謠節,不顧底下傳統民謠歌迷的噓聲,改以搖滾方式,改變流行音樂的時刻為止。

然而,這四年對於他自身及美國樂壇文化影響甚為深遠,故電影可謂擷精取華的描述。一九六○年代,美國身陷越戰、民權運動及古巴飛彈危機、嘻皮運動等不安的社會環境,他創作的經典名曲,如〈風中飄揚〉(Blowin' in the Wind),不僅隱喻戰爭的殘酷與他渴望和平的心聲,更被譽為美國民權與反戰運動的「聖歌」。這首歌流行於全世界,台灣以前某電台的晨間節目,就以這首歌當開頭的序曲。

歌詞具有詩韻味

另外一首〈宛如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則結合民謠的內省精神與搖滾的強烈及叛逆,寫出當代青年的徬徨與無奈,也是巴布狄倫剛開始闖蕩美國樂壇時,不斷想創新、改變風氣的寫照。

滾石固然不生苔,卻能擴展視野。巴布狄倫終能縱橫歌壇超過五十年,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手之一,一生曾經獲得葛萊美獎、金球獎、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項的肯定。

片名之所以有詩人兩字,表示他親自作曲寫詞,歌詞都具有詩的韻味且感動人心。片中,我們便看到年輕的巴布狄倫,在半夜也經常起來寫歌,琢磨詞句,《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真具教育啟發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