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航運當道 不減碳就繳錢

文/程憲  |2025.04.26
443觀看次
字級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在4月達成全球海運的燃料碳排標準之協議。圖/IMO(CC BY 2.0)
傳統船員必須加速學習新燃料及新科技的操作方式。圖/123RF
綠色航運時代來臨,船員的專業訓練、職場安全是重要的公正轉型議題。圖/Martin Damboldt@Pexel
全球貿易近9成是以海運方式傳送,也因此商船碳排量十分驚人。圖/123RF

文/程憲

綠色航運當道 商船將開徵碳費

國際海事組織(IMO)4月11日做成歷史性協議,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今年10月份批准後,將於2027年正式上路。未來,大型商船最高將支付溫室氣體排放費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碳排超標者還會被額外徵收。

IMO官方指出,本次通過的淨零架構,包含兩大核心規範:一是建立全球燃料標準,要求船舶逐年降低燃料的溫室氣體強度;二是設立全球性的碳費機制,並針對碳排放超標者徵收碳費。協議也允許碳排未達標者與超標船隻互相交易碳權。此外,若業者使用零碳或近零碳技術,則可獲得獎勵。

全航運業碳定價機制

這個全球首度涵蓋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草案中規定:使用化石燃料的大型船隻,將開徵每噸380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的排放費;而針對超出排放門檻的大型船隻,更將額外徵收每噸100美元的碳費。

粗估以此機制,到2030年可能會創造出400億美元以上的碳費收入。這筆收入將會納入新設立的IMO淨零基金,用於支持技術創新與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轉型工作。

這項協議已獲IMO委員會通過,預計在今年10月份的全體會議最終批准,並於2026年公布細項指引、2027年正式生效。新制將適用於5000噸以上的大型船舶,這類船隻合計約占全球航運碳排放總量的85%。

啟動後海運成本重估

但觀察家認為,課征船舶碳費並非只是單純的減碳行動,它將會直接影響許多產業整條供應鏈的成本結構。

以往從亞洲出口產品到歐洲,或亞洲從美國進口農產品,運費成本主要包括「燃油 + 貨量 + 時間」三個要素,未來,則還要再加上一筆「碳排罰金」。對供應鏈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成本上升、交貨策略得重新設計,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物流策略。

產油國反對島國失望

此外,在環保議題背後,也牽涉到各國的利益平衡。據《衛報》報導,原先由開發中國家提出的全球碳稅版本更嚴格,預計年收可達600億美元,但提案在會議中遭到部分大國、油國強烈反對。因此,最終通過的協議其實是「打折」版本,每年僅創造大約100億美元收入。

會議上,IMO成員國以投票方式做出決議。據《BBC》報導,美國代表團前期雖有參與會議,但在川普表態反碳稅立場後,隨即高調宣布退出協商,並揚言將對支持徵收碳費的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據《衛報》報導,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出口國,及中國大陸、巴西等國均抱持反對立場,因為他們擔心這會拖累本國出口與產業發展。

而強力支持碳稅原來版本的小島國家,在最後表決中棄權。萬那杜氣候部長雷根瓦努表示失望,「這項協議根本不夠力」。他強調,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化石燃料陣營,就是讓全球遠離「全球降溫1.5℃」目標的阻力。

碳費制度催生新商機

換句話說,雖然各國都說支持減碳,但在「怎麼減、誰來付」這些問題上,各國態度其實大相逕庭。無論如何,這項制度還是帶來了最大的附加效果──加速清潔燃料市場的成形。

根據新規定,如果船隻碳排低於標準,還可以拿到「碳權」去賣給其他不合規的船隻,這等於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碳交易市場。這對那些提前布局清潔燃料的船公司來說,可能是一大機會。

所以可以預期的,接下來幾年內會看到一波清潔燃料的研發熱潮,各國政府和能源企業可能會投入更多資源去搶占這塊新市場。

拉抬生質燃料天燃氣

目前比較常見的替代燃料,是以液化天然氣(LNG)與第一代生質燃料(生態燃料),減低對石油的依賴。英國學者史密斯(Tristan Smith)指出,未來5年內,多達85%的船舶會選擇生質燃料(如沼氣、酒精、氫氣、生態甲烷、生物柴油、藻類……)來因應新制,這可能是最省成本又符合規定的方案。

環保團體則示警,使用生質燃料與天然氣,可能對生態造成傷害,且並非真正的「淨零」,因為這些燃料其實並不是完全無碳,甚至還會影響糧食與生態。

倡議組織Opportunity Green主張,真正的長遠解方,是投資綠氫電子燃料(green hydrogen e-fuels,或稱「綠氫衍生燃料」),才能一邊實現淨零,一邊保護生物多樣性,問題是這些燃料現在價格高、產能少,還沒有辦法大量商用。

低碳時代 船員忙學新技能

海運業碳排量約占全球碳排量2.9%,運量卻占全球貿易量近9成,每年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超過10億噸。航運脫碳轉型除了要更新硬體設備,具備安全操作能力的船員也不可少。因此目前各大航運公司,都在積極幫助船員銜接產業轉型、保障職場安全。

雖然大多數船員不反對航運業減碳,但不可諱言的,為了學習操作新燃料和新科技,船員們可說是吃盡了苦頭,還要冒著生命危險作業。

國際船員福祉與援助聯盟最近調查了29個國家的船員與少部分岸勤員工,在400份有效問卷中,有超過40%的船員表示,航運業減碳轉型讓他們的工作量增加、工作壓力更大、疲勞感更重。

畢竟,綠色航運時代來臨,航運業減碳轉型的首要之務,在於改變使用的燃料,為了逐步淘汰傳統重油,過去船員們只需要注入原油等化石燃料,現在則要學會怎麼安全處理氫氣、氨氣、電池等具風險性的新型燃料。

其中最危險的是處理氨氣,不僅高度易燃、易爆,毒性也可能對人類的皮膚、眼睛、呼吸道造成損害。目前業界正在努力設計安全的氨燃料船,並訓練船員如何避免不當的氨氣洩露,以及擬定氨氣洩漏時的緊急安全措施。

此外,智慧航運也是航運業低碳轉型的一環。因此船員必須擁有更高階的數位技能,包括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首字母縮寫)等跨領域的整合技能,以應付智慧船舶上航線優化、輔助駕駛、設備管理、能效與貨物管理、安全監管、自主駕駛等功能。

目前全球約有200萬名船員,預計至2030年前,將有45萬名船員有額外培訓需求,到了2030年代中期,更將增至80萬名,亟待航運業優先針對使用甲基/乙醇、氨氣等作為燃料,及以氫燃料電池驅動的船舶等事項,制定海員培訓機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