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地板孔洞,可在必要時充當射擊孔。圖/apple
張文帝洋樓外觀氣派奢華,乃橋鄉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圖/apple
文/apple
位於金門縣金沙鎮二○○號的張文帝洋樓,是一棟隱身於沙美老街尾端的洋樓。它是由早年在馬來西亞金橋經商有成的張文帝,於一九三三年返鄉,欲孝順父母、落葉歸根所建。張文帝洋樓一九三五年完工,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是金門橋鄉文化的代表建築物之一,二○○三年被金門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然而張文帝洋樓落成不久,即遇時局動盪。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攻占金門,還藉此制高點設置指揮所,成為軍事據點。日軍戰敗後撤離金門,兩岸情勢卻隨之緊張,張氏族人返回金門僅短暫停留,始終未曾實際住進洋樓。
一九五二年國軍進駐張文帝洋樓,時值金門鼠疫爆發,一九五六年還曾在此設置過防治所。一九五八至一九八九年,此地由沙美憲兵隊駐紮使用(因而有「憲兵隊洋樓」之稱)。一九九二年戰地政務解除,洋樓先是借給宗親居住,後交親戚代管。一九九八年後,轉交由沙美基督長老教會管理。
二○一六年,張文帝後人秉持保存先人遺跡與回饋故里的信念,慷慨無私地將該洋樓捐贈給金門縣政府。二○一九年,由金門縣文化局進行整體修護與文化資產再利用,二○二二年竣工,隔年對外開放參觀,並曾獲得第二十三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建築類優等獎殊榮。
張文帝洋樓屬二層出龜式洋樓,建築體上有許多柱子圖騰、浮雕裝飾與花磚樣式,精美細緻,融合了當時東西方流行的藝術風格。門楣雕刻「清河衍派」堂號,入口橫梁上醒目的「1935」數字,代表建築物在一九三五年落成。
如此宏偉奢華的氣派外觀,在當時的金門,無疑是非富即貴的人家。而一些角樓、牆櫃,還有暗格、槍孔、鐵窗等設計,則是因為早期治安不良,為抵抗猖獗的海盜所設置的防禦系統。至於二樓的衛生間,在當時可算是非常先進,據載,張文帝洋樓乃是金門地區最早將廁所設置於屋內的建築。
回首來時路,張文帝洋樓代表著先輩的篳路藍縷、創業維艱,雖曾遭敵人占領,經過悠長歲月,它就像是一座堅毅的堡壘,依然屹立在此!這座獨一無二、風情萬種的洋樓,除了開放供人觀賞之外,同時還會舉辦攝影、音樂會、傀儡戲、糊紙工藝、大木結構展覽等活動。
如此深具意義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至今,除了感恩,我們更該惜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