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冠」,學名「青葙」,在野地牆邊自生自長,開穗狀花,上舉如燭火。圖/CH
文/張敞
草木有禽,如鴨跖草、鵝掌藤等,還分成家禽與野禽,養在花圃或花市者,是豔麗多彩的雞冠花,而在野地裡自生自長的,叫「野雞冠」;野,偶指難登大雅,更多時候代表活力與生命力,既如此,野得挺好。
比起人工絨花似的雞冠花,野花大氣,不經雕琢卻渾然天成,抬頭就見朗朗乾坤。它沒那麼多繁複的皺褶,花密生成穗狀,初成紫紅,如在田間舉燭,後漸變為銀白色,倒應了原為雞冠花寫的詩:「雞冠本是胭脂染,今日如何淺淡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亦有從頭到尾開白花者,只是不多見。
說它野,其實是暱稱,學名「青葙」,讓我想起「青箱」二字,乃「世傳家學」之意,原來根本不野,甚至還頗有學問;像是把書讀到通透了,天地都是學問,走著走著便自成章法,故而無拘無束,迎風搖曳。其嫩葉可做救荒菜,種子入藥,稱青葙子,一般認為煎服後能清肝明目,又稱草決明、崑崙草,皆具古典韻味。青葙耐雨,又經久不凋,摸起來就像一把乾燥花,花語為「痴情」、「不死」,草花不但有禽,更有情。
生活不一定都落在安逸的花園裡,有時是磚縫,有時孤懸峭壁,無論身在何處,請盡力開出一朵花來;而綻放的每一天,也試著點亮別人生命的荒野,如留一把種子,或一聲撼動人心的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