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重逢】穿過時光,看見日清晏蜓

文/歐銀釧 |2025.07.18
323觀看次
字級
台灣特有種蜻蜓〈日清晏蜓〉。圖/唐欣潔
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唐欣潔(左起)、作家林少雯、攝影家吳景騰,相聚蜻蜓展上。 圖/歐銀釧
連日清和簡寶桂的結婚照。 圖/林少雯
彩裳蜻蜓倒立在荷花蓓蕾上。 圖/吳景騰

文/歐銀釧

二○○○年由林業試驗所的葉文琪先生和陳一銘先生共同發表台灣特有種蜻蜓──日清晏蜓,向連日清老師致敬。

連日清是昆蟲學家、生物學家、公共衛生學者。



有一隻蜻蜓把我們聚在一起。

細雨中我們來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

這是今年春天就約好的相聚。早在二月,車子往日月潭飛跑,作家林少雯忽然提到台灣有一種蜻蜓以她的姨丈連日清博士(一九二七年─二○二二年)的名字命名。

急性子的我傳訊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唐欣潔,她很快地回覆:「二○○○年由林業試驗所的葉文琪先生和陳一銘先生共同發表台灣特有種蜻蜓──日清晏蜓,向連日清老師致敬。」並且附上圖片。

坐在前座的漢藝色研出版社總編輯林蔚穎回頭說:「正準備出版蜻蜓筆記書《蜻不自禁》,裡面有三十多種蜻蜓。」下車後,步入日月潭遊客中心,迎面而來的是蜻蜓展,我隨手拍了海報和唐欣潔分享,她在Line上回應:「這種纖紅蜻蜓是我發表的。」

幾個巧合接連而來,於是約著出版時拜訪昆蟲館。

唐欣潔從書架取來珍藏的《台灣蚊種解索》,編著者是連日清。上面有他於二○一六年八月一六日的簽名。她回憶:「二○一六年連老師來昆蟲館,教我們調查小黑蚊。九十歲的他隨身帶著觀察和採集設備,在昆蟲館前樹下,直接就趴在地上找小黑蚊的幼蟲,大家驚嘆不已。」

「那天連老師跟我們在園區內到處看,爬樓梯一點都不喘,我們撈了一些孑孓回來,聽老師畫圖和講解。因為老師講蚊子和疾病都直接講學名,我們經常會聽不懂,請老師把英文或學名寫出來。」

大家仔細傾聽,好像回到九年前的夏天。

連日清是昆蟲學家、生物學家、公共衛生學者。林少雯說:「我阿姨簡寶桂嫁給研究蚊子的連日清,他們蜜月就是遠征嘉義『抓蚊子』。兩人捲起褲管,用自己的腿來餵食蚊子,當蚊子正吸食人血時,趁其不備,以吸管將牠吸入網中。他們與蚊子一起度過的蜜月就這樣持續了五十年,沒有間斷過。姨丈一生就命名了二十八種蚊子;年近八十更在非洲聖多美力抗瘧疾。」

連日清生於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一個十五個孩子的家庭,排行老大。林少雯說,十五歲時,他自高小畢業後就外出就業,進入台北帝大「熱帶醫學研究所」昆蟲組工作。「他因為讀書識字,所以成為一位日籍教授的助理,擔任英文打字,還要飼養供瘧疾研究用的小鳥,並且清洗實驗室中使用過的玻璃鏡片。」

「連日清不會打字,派工作的人給了他一本課本,叫他自己練習。他認真勤學,沒多久就學會打字。工作之餘,他只要有空就翻閱研究所內與蚊蟲相關的書籍,充實自己。但是他覺得還不夠,於是考入夜間部就讀中學,開始半工半讀。」

「有一次,一位日本籍的同事,開玩笑的拿了幾隻蚊子,問他認不認得這些蚊子的種類?沒想到他不必用顯微鏡,光憑肉眼就能分辨那些外型非常相似的蚊子,並且一一叫出牠們的種名。」

「日本人驚訝辦公室裡這位負責打字和打雜的小弟,竟然在沒有專業指導下,認識連研究員都沒有把握一一指認的瘧蚊。起初,他們覺得這只是連日清平時聽他們談論,或是偶爾翻翻書本得到零星知識,於是就把相關的書籍都收起來,不讓他接觸。過了一段時間,又拿幾隻蚊子考考他,沒想到他很快就說出蚊子的類別,而且隻隻正確。」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日本教授派給他重要的瘧蚊研究工作。他除了研究瘧蚊,也閱讀醫學及昆蟲方面的書籍。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時,他被徵召入伍,當時瘧疾在日本部隊流行,日本人非常困擾,他被派到防疫部隊服役,從事捕捉瘧蚊和鑑別蚊子種別的工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連日清想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繼續上班,但是辦公地點已經在戰火中被炸燬了。他另謀工作,靠打字維生,不過仍熱愛研究蚊蟲,一有時間就繼續研讀相關書籍。那些書大都為原文書,因此他覺得有必要加強自己的英文,於是考進師大英語系就讀。念了英語系,他不但鑽研蚊子的書籍,還到郊外捕捉蚊子,作更深入的分類和鑑別。」

林少雯說,連日清完成了大學學業後,進入在台的「美國海軍第二醫院研究所」工作,除了研究瘧蚊,也探索其他蚊種。他曾經到英國進修,到馬來西亞講習,到美國從事研究,還經常到世界各國調查昆蟲和蚊子,更曾經率領醫技團駐紮國外,協助世界各地的病媒蚊研究工作。一篇篇蚊蟲的研究報告,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也使他揚名國際,成為世界上知名的蚊蟲專家。日本的長崎大學特別頒贈給他醫學博士學位,肯定他的貢獻。

研究昆蟲的唐欣潔於二○○五年的某日,跟幾位蜓友去拜訪連日清。「連老師那時已快八十歲了,但看起來紅光滿面,身體強健,也非常健談,他說了許多研究蚊子的故事和自己研究蚊子的經歷,還帶我們看了他典藏的蚊子標本。那是第一次與連老師見面,大家都很讚佩。」

「二○二一年昆蟲館籌辦『蜻豆初開時.台北動物園蜻蜓特展』,邀請連老師來觀展,但老師那時的健康狀況已不太穩定,想說等他好轉後再來,沒想到隔年就傳來老師仙逝的消息。」

二○二一年,唐欣潔導覽蜻蜓特展。攝影家吳景騰覺得蜻蜓是體操選手,常看到牠們在酷暑時節倒立,靜止在荷葉或是荷花上面。她直言:「不是做體操。當陽光太強或溫度太高時,蜻蜓會做『倒立』姿勢,減少身體被太陽照射的表面積,以降低體溫。」那天,我好像旅行到夏日水邊,驚訝看見蜻蜓和蜻蜓連結成愛心的美麗模樣。她神祕地說:「幸運的人方得見到此種情景。」

《蜻不自禁》一書的圖片和文字於二○二二年二月交稿,歷經新冠疫情等因素,直到今年穀雨出版。等了三年多,我想,是因為在等「日清晏蜓」,等待林少雯分享她姨丈連日清的故事。

「成熟的『日清晏蜓』雄蟲複眼藍綠色,豐腰區有黃色像臉部圖騰的斑紋,腹部中段膨大,各節也都具有兩個並排的三角形花紋。」唐欣潔說。

穿過時光,我們看著「日清晏蜓」,思想起連日清博士的傳奇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