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卓溪 山靈共舞八通關 人熊和諧潤心灣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2025.11.03 語音朗讀 5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布農族實驗學校太平國小學生學習小米栽培。圖/太平國小提供「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是為紀念在喀西帕南事件中殉職的警察,而多數殉職者來自日本九州。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卓溪拍到台灣黑熊幼熊的畫面,顯示黑熊族群在此穩定繁衍。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南安部落土壤豐饒,栽培有機水稻及豆類保種工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南安遊客中心展示的布農族傳統石板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卓清村布農族人發掘、復育的30餘種豆類與穀物,成立「布農豆豆班」。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布農族「射耳祭」儀式,傳承生活技藝與文化。圖/卓溪鄉公所提供「八通關越嶺道」是登山健行熱門路線,圖為「山風吊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布農族的「八部合音」以泛音和聲合唱聞名,被譽為「世界音樂瑰寶」。圖/卓溪鄉公所南安遊客中心展示館內部投影,讓參訪者仿如走入山林。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在花蓮縣卓溪鄉,黑熊不是威脅,而是祖靈化身的「家人」。當台灣黑熊再次現蹤山村,族人沒有恐懼,而是以古老智慧學習共生。卓溪的山林不僅孕育黑熊,也哺育歌聲與文化,原民以歌舞、祭儀與耕作,續寫人與自然共榮的篇章。卓溪舊稱「乾溪」,地處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交會處,是一個山多人少的原鄉,全鄉有超過2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人口僅約5800人,其中95%是原住民族,主要為布農族,另有少數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族群間和諧共處。卓溪鄉共有17個部落,部分部落遭崇山峻嶺阻隔,沒有道路相連,出入需繞行省道或鄉道,被稱為「飛躍的部落」。也因這種地理隔絕,讓卓溪保留了完整的自然生態與文化原貌。水氣之地 登玉山中繼站18世紀時,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東遷,多數族人曾暫居「大分」(Tahun)。布農語「大分」意為「有水氣之地」,亦即河畔溫泉;日本殖民時期設有駐在所、蕃童教育所,也是登玉山的補給點。1915年,日本政府強行收繳族人獵槍,引爆「大分事件」──布農族突襲駐在所,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成為台灣原住民族抗日史上重要篇章之一。1918年,日本人為加強控制,修築全長82公里的「八通關越嶺道」,西起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東抵花蓮玉里。其中,「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是為紀念「大分事件」爆發前幾天,在喀西帕南事件中殉職的警察,由於多數殉職者來自日本九州,而「大分」與九州溫泉鄉「大分」同名,冥冥中似有巧合。黑熊出沒 族人以敬共存八通關越嶺道如今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成為熱門登山路線。從南投信義東埔到花蓮卓溪南安,全程約8天7夜,沿途設有山屋,東入口的瓦拉米山屋是登山客的最愛。玉管處南安遊客中心內設黑熊生態展示,提醒人們:這條古道,也是「熊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監測發現,自2020年至今,在卓溪辨識出27隻不同的台灣黑熊,甚至拍到母熊帶幼熊的珍貴畫面,顯示黑熊族群在此穩定繁衍。布農族自古尊熊為靈,若誤傷熊,必舉行「除穢儀式」以祈平安。面對熊頻繁現身,居民學會新的生活模式:夜間減少外出、工寮食物妥善收好、攜帶熊鈴、播放音樂驅熊,以行動落實共生智慧。花蓮林管處與卓溪登山協會合作,設置影像監測點並推出「黑熊生態給付」計畫,拍到熊即可領獎金。目前已有9個部落、80名巡守員參與巡守通報,攜手守護人熊和諧。傳承文化 在地教育開花卓溪共有8所小學,皆以傳承文化為使命。古風國小合唱團曾遠赴南非演出;卓溪國小與卓樂國小則將射箭、族語融入課程,讓孩子在祭儀中學習傳統技藝,射箭隊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創校於1929年的太平國小,於2022年轉型為布農族實驗學校。校長余貞玉指出,布農教育強調主動與自發。課程以4大主軸展開:認識祖先文化與歷史、訓練膽識並與自然共處、學習防災與生態技能、傳唱古調與族語。孩子們在山林課中尋訪祖居遺址、種植小米,展現自信,也深化族群認同。自2018年起,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與慈心基金會攜手,協助卓清村族人復育30餘種豆類與穀物,成立「布農豆豆班」,傳承農耕智慧並促進地方經濟,並出版《走進彼桑拉返:布農的菜園》與《迪娜與她的種子》2本書,記錄布農族傳統耕作與土地永續智慧。八部合音 天籟迴盪山谷布農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四季祭儀皆寓教於歌。每年4、5月的「射耳祭」,青年藉由射擊水鹿耳朵象徵勇氣,也在儀式中學習搗米、伐木、築石板屋等生活技能。在這些祭儀與歌謠中,以布農族「八部合音」聞名於世。這種泛音和聲合唱被譽為「世界音樂瑰寶」,卓溪鄉公所祕書李忠祥說:「布農族人用耳朵唱歌」,因為在合唱過程中,族人以耳朵尋找共鳴,自動調音、補位,唱出山谷間最和諧的旋律。除了布農族的四季祭儀外,每年10至11月,太魯閣族舉辦感恩祭,賽德克族舉行苧麻節,透過儀式延續族群文化。 前一篇文章 台東.大武 焚風故鄉迎山海 人文慢旅續風采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3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4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5旅人心靈寶典《365日》 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2025.11.0306一針一線60載 林全誠繡出神韻人生2025.11.0307WTA、ATP年終賽 獎金創新高2025.11.0708【傾聽你我他】別為金錢傷感情2025.11.0309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10【觀我望己】 追日,散策旅程(上)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東.大武 焚風故鄉迎山海 人文慢旅續風采屏東.萬丹 沃野平原覆綠蔭 萬舟雲集酪農情高雄.大寮 古樸聚落映史蹟 薪火相傳留印記 作者其他文章花蓮.光復 縱谷明珠馬太鞍 台灣運動員搖籃山林海岸多變幻 八仙聽浪加走灣秀姑巒溪泛舟趣 蜜香紅茶滌塵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