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外道路的追憶及感思

文/陳淼勝(南華大學第二任至第五任校長) |2025.10.21
83觀看次
字級
南華大學連續九年榮登世界百大綠色大學。圖/妙熙

文/陳淼勝(南華大學第二任至第五任校長)

我自一九九九年八月上任南華大學校長,至二○一二年七月卸任,十餘年間掌理校務,在校園環境建設、校務等各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不勞我一一細說。但對於南華大學有如今寬敞的聯外道路,將南華從一偏鄉學校,一躍成為眾人樂於來往的郊區森林大學,當年爭取道路建設的過程,實在值得回憶。

眾所周知,二○○○年以前,要到南華大學的師生或賓客,大致上皆是從民雄省道旁轉入大學路,繞過中正大學後門彎彎曲曲的山路,從小山坡一路往下,再行經數公里鄉道才能抵達。

除了上述路徑,還有由國道3號下梅山交流道後,行經傍著高速左側往中坑營區的小徑,或穿越大埔美社區再轉進彎曲的產業道路,這兩條路線十足鄉村風味,路旁不是甘蔗園、鳳梨田,就是橘子園或竹林;從大林鎮過來的則是鄉道,但也是窄路。數條聯外道路都是崎嶇難行,在當時是學校招生時最為人詬病之處。

因此,我自上任初始,即認為南華要成為優質大學,除了留意學校的環境與建設,及提升校務、學務等方面之外,首要之務是有安全通往省道與國道的大馬路。因此,甫上任,我即念茲在茲爭取便捷的聯外道路,而且勢在必行。

二○○○年學校升格已第三年,地方政府雖允諾闢建學校周邊的聯外道路,但雷聲大雨點小,於是我寫信向當時的交通部林豐正部長陳情,略曰:南華對外通達省道及國道之縣道拓寬工程延宕至今,希望當局同意補助全額工程款,儘速完成,以利行車安全及社區繁榮。此舉蒙林部長同情,道路興建工程不久即有眉目。

南華路第一期工程東起南華大學校門口,西接大民路;第二期工程往東進入大埔美園區,通過園區道路銜接162縣道通往梅山交流道。第一期工程始於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嘉義縣政府於南華校門口舉行動工儀式,全校教職員前往參與,共襄盛舉。二○○九年七月四日舉行通車儀式,當時的佛光山宗長心培和尚代表董事長星雲大師參與剪綵儀式。

南華路第二期工程則延宕至二○一六年才恢復施工,至二○一八年整條南華路工程才完成。當時我雖已退休,但見到此路順利通車,仍覺得心上一塊石頭終於落地。

除了南華路,還有學校通往大林的鄉道,早期是羊腸小道,還有條低近水面的小橋,每遇大雨即會被水淹沒,阻隔去路。後來商請嘉邑行善團出力,建成高架水泥橋──仁泉橋,總算解決此一棘手的問題。仁泉橋興建完成後數年,大林鎮公所自行出資,拓寬了南華校門口至南華七村道路,至此南華校園至大林鎮區,整條聯外道路總算暢行無阻。

除此之外,大林慈濟醫院與南華大學,一醫療,一教育,為大林地區兩大公益團體。但大林火車站卻是班次不多的小站,而且簡陋不堪。當時我與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聯名向台灣鐵路局提出申請,並親自至車站說明興建跨鐵路高架車站的必要性。經過數年的等待,大林火車站終於面目全新,而且也增加了少數幾班對號車停靠,大幅度增加了大林對外交通的便利性。

思及南華路、周邊聯外道路及鐵路交通的爭取與修建過程,其中雖有不為人知的辛勞,但能有因緣為南華大學爭取到數條安全的路,其實也是我個人相當大的福報。《安士全書》說:「修造橋梁,是度人於川澗。布施作福,是度人於貧窮。改惡修善,是渡人於患難。」雖然所有的聯外道路,包括南華路,都是政府的建設與民間善業所成,但我身居一校之長,奔波協調,以致眾善緣能成就,也是真值得我於深夜靜思時,樂從心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