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糶米古道 緬懷先民生活日常

文/丹青 |2021.03.02
2567觀看次
字級
糶米古道入口。圖/丹青

文/丹青

台灣所謂的古道,許多與早期農民、漁民生活有關,如魚路古道,是金山地區漁民為運送魚貨到士林販售,越過陽明山而開闢出來的。陽明山平等里山區有幾條水圳古道,也是先民為農墾而翻山越嶺所開鑿。

今山依舊,古道只能照遺跡。要看古道,通常要到郊區,爬山走路也有一段距離。若腳力有限,在台北市信義區附近的小山丘,倒有一條四百公尺的糶米古道可供健走,從中可以體會早年無車時代,農民挑米過山的辛苦。

糶米古道位於台北市吳興街六○○巷一○○弄底,搭公車即可抵達,登山口位於泰和公園旁。古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當時三張犁地區的農民,為節省運送時間,捨棄繞遠道的平地路而另闢的山中小徑,作為南港、木柵、深坑、景美等地米糧運送及貿易之用,共五百個石階。

不管是「糶」(讀音「跳」,「賣」之意)米或「糴」(讀音「笛」,「買」之意)米,總之,就是農夫為運送米糧及其它農產品,為節省時間而開闢的山丘捷徑。以今日一般登山健行,四百公尺距離、五百個石階或許不算什麼,但若挑負米糧等重擔,便可讓人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了。怪不得古道中,先民興建了一座「糶米公廟」,奉祀福德正神,庇佑賣米的挑夫。

昔日吳興街陂(埤)塘很多,「陂」是指灌溉用的池塘,日治時期改用「坡」字。故附近公車總站周遭以前稱「坡口」,糶米古道的這座山丘,則稱「新坡嶺」。今日,吳興街的埤塘多已成為公寓大樓,新坡嶺下的部分埤塘亦整治為新埤溪。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糶米古道原有的石階改為水泥階梯,新埤溪旁亦沿溪鋪設木棧步道,讓民眾便於登山健行及欣賞周邊生態環境。

位於糶米古道的牌樓旁,有座廢棄不用的「德興煤礦坑口」,是另一個值得參觀的歷史景點。

此座煤礦坑興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間曾鼎盛一時。過去礦坑內使用相思樹木支撐坑體,相思木受擠壓前會產生聲響,礦工只要聽到撐木發出聲音,便會放下工具逃出礦坑。後因礦脈枯竭,民國七○年代關閉廢棄,只留下坑口遺跡,以及兩節台車及車上的煤塊提供展示。德興煤礦坑與鄰近的和興炭坑,為熱鬧信義區中現存的兩個礦坑遺址,走訪糶米古道時,亦可順道一遊。

糶米古道距車水馬龍的市區不遠,沿途樹林濃鬱,富人文生態氣息,是市民休憩、健身及緬懷早年農民生活,增進台灣歷史知識的一條小山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