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京都開化堂(中)

文/林政儀 |2020.07.22
3874觀看次
字級
圖/林政儀 開化堂內部一景。
圖/林政儀 開化堂內部一景。
圖/林政儀 開化堂內部一景。

文/林政儀

開化堂從創業以來一路篳路藍縷,雖獲茶人、茶商的推崇,然而近代先後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泡沫經濟化,讓開化堂的經營日益艱困,以致第五代繼承人八木聖二先生打算在這一代結束家業,並拒絕第六代繼承人八木隆裕先生繼承開化堂。

在艱困的大環境下,八木隆裕先生大學畢業後便至免稅店工作,而八木隆裕先生在免稅店的工作經驗則成為扭轉開化堂命運的轉折點。由於八木隆裕先生工作的免稅店亦販售著開化堂的茶筒,每當他看見國外旅人購買開化堂茶筒時的幸福表情,便萌生改變現有銷售管道的想法,並認為開化堂可以經營海外市場來突破困境。

八木隆裕先生堅信自己有使命將開化堂傳統工藝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於是二○○○年堅定地說服父親:「希望自己能回到開化堂重新學習茶筒工藝,及擴展海外銷售市場。」 同年,八木隆裕先生正式繼承開化堂家業。

往後幾年,八木隆裕先生一方面精進自己的工藝技術,另一方面積極地帶著開化堂茶筒前往歐美參展,參展時除了展示開化堂手工茶筒外,並在現場示範製作茶筒的工藝過程。

二○○八年,倫敦Postcard Teas茶館負責人主動聯繫八木隆裕先生,並提出想在茶館販售開化堂茶筒,於是八木隆裕先生帶著傳承自祖父輩的工具至倫敦Postcard Teas茶館,一邊現場示範,一邊進行銷售,並替一些顧客修補以前購買的茶筒。

展銷會結束後不僅大受好評,且銷售超過預期,透過這次的異業合作,使得開化堂逐漸在倫敦打開知名度,漸漸地擁有一批追隨者,意外開啟開化堂嶄新的篇章。

幾年下來,開化堂的海外銷售經驗和成果讓八木隆裕先生增廣見聞、信心倍增,於是八木隆裕先生開始思考開化堂茶筒如不局限於保存茶葉,而能與時俱進、另闢蹊徑,想必能吸引眾多國內外顧客。

因此,八木隆裕先生跳脫以往傳統思惟,研發出保存西方食材的收納筒,如:咖啡豆罐、義大利麵罐、香料罐等,別具匠心的設計更能迎合新時代需求,同時也與Hermès、Stellar Works、Enzo Mari等知名品牌合作設計新產品,接連的創新與改變,讓開化堂在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大放異彩。

二○一○年,開化堂獲得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收藏品ICFF編輯工藝獎(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permeant collection ICFF Editors Award Craftsmanship 2010);二○一一年一月和二○一二年一月,受邀參加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 & Objet);二○一七年米蘭國際家具展,開化堂與日本松下(Panasonic)合作,將開化堂茶筒研發成音箱作品《響筒》,《響筒》也獲得米蘭設計獎「最佳故事獎」,這些得之不易的殊榮,皆是對開化堂堅持傳統工藝的肯定。

二○一二年,八木隆裕先生與五位京都不同產業的傳統工藝老舖繼承人共同成立傳統工藝聯盟「GO ON」,其成員分別為:一五九六年至一六一五年開窯的朝日燒第十六代繼承人松林豊斎、一六八八年創立的西陣紡織織造商第十二代繼承人細尾真孝、公長齋小菅竹器第五代繼承人小菅達之、中川木工藝第三代繼承人中川周士和金網つじ第二代繼承人辻徹,他們各自滿懷抱負,只為延續京都傳統工藝的精神文化 。

八木隆裕先生為實踐傳統工藝聯盟「GO ON」的精神, 於是構思成立一家咖啡館,讓更多人認識京都傳統工藝,二○一六年八木隆裕先生與丹麥設計團隊OeO合作,將位於下京區住吉町三五二號、一九二七年完工的「京都市電車庫兼事務所」建築物重新改造成開化堂咖啡店(Kaikado Cafe)。

而開化堂咖啡館落地窗的窗簾便是出自西陣織老舖,咖啡館使用的器具,有開化堂製的茶筒、咖啡壺、咖啡豆罐;朝日燒的咖啡杯和茶杯;公長齋小菅的竹器叉子;金網つじ的咖啡濾網;百年玻璃工坊PONTE的水杯,開化堂也與金網つじ、中川木工藝一起研發出日本特有的滴濾式咖啡壺和濾網架。開化堂咖啡館也販售丸久小山園抹茶、利招園茶鋪玉露雁金、鍵善良房和菓子、信三郎帆布的茶筒專用袋等京都傳統老舖的商品,讓人在享用醇美咖啡的同時,也認識了京都百年傳統文化。

八木隆裕先生成立開化堂咖啡館的初衷,除了將「茶筒、西陣織、竹器、木工、金網、陶器」等京都傳統工藝匯集在一處,更致力於傳承與推廣傳統工藝的技術與素材,並探索傳統框架之外的可能性,將傳統工藝技術、素材與最新的設計、科技、材料和技術互相結合成全新樣貌。(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