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行為數據──如搜索紀錄、購物偏好、地理位置,甚至情緒波動──無時無刻不被收集、分析和操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進化的核心。
哈佛大學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將此現象稱為「監控資本主義」,即以人類行為數據為原料,將行為預測與操控商品化的經濟體系。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市場邏輯,重塑個人主體性與民主秩序。在傳統資本主義中,企業提供商品與服務,消費者以金錢交易;但在監控資本主義中,數據成為商品的核心,企業透過人們無意識產生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構建預測模型,進而販售給廣告商、政府或其他的機構。
例如我們使用Google Maps尋路,或搜尋健康資訊時,這些行為數據被轉化為企業的資產。透過AI算法,這些數據不僅預測並影響我們的選擇,還成為利潤來源。
「監控資本主義」的成功並非依靠強制,而是透過「便利」與「免費」的誘惑實現的。我們使用Gmail、Facebook或智能手表,卻不自覺地交出個人數據。
同時,這些設備以工具之名,實則是資料收集器,持續觀察與設計用戶行為,讓個人生活愈為透明,更難以擺脫。
問題關鍵在於:誰掌控數據?誰能決定數據如何使用?這揭示了監控資本主義對民主的威脅。知識權力與決策權正從個人社會轉移至科技巨頭,而政府監管不足,甚至與企業共謀。在這樣的結構下,個人對數據的掌控權逐漸消失,科技成為集權工具,侵蝕民主與自由。
面對監控資本主義,個人並非全然無能為力。首先,需要重建數字素養與隱私意識。許多人對數據監控抱無所謂態度,認為自己「無祕密可監控」。
然而,這種心態正是監控系統穩固的基石。數字素養應涵蓋對隱私、自由與選擇權的理解,並透過教育與媒體,提升公眾對算法與平台邏輯的認識。
其次,技術去中心化與工具選擇至關重要。個人可選擇拒用不必要的智能家電,降低數據暴露風險;也可支持開源運動與去中心化平台,如Mastodon或IPFS遠離科技巨頭的控制。
從社會層面,推動公共政策與數據治理尤為重要。例如,訂立數據保護法、算法透明法,要求平台公開推薦與排序機制,並設立數據使用上限與資料自刪權。歐盟GDPR的實施表明,公眾倡議與立法合作是有效的模式。此外,推動數字反壟斷法,打破巨頭壟斷,也是實現數據民主化的關鍵。
「監控資本主義」之所以蔓延,是因為它善於偽裝,以便利與創新之名,實則將人類行為商品化,讓人們習慣被推薦、被監控,甚至被算法決定。然而,若我們希望擺脫被設計的生活,就必須拒絕成為「被預測的對象」。
重建數字主權須透過教育、立法、技術創新與國際協作的共同努力,更要放棄「免費的便利」,換取更長遠的自由。
科技本身無善惡之分,決定其方向的是人類選擇。在這個由行為剩餘堆積的時代,我們不該只是被動的數據產出者,而應努力奪回數位生活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