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讓人懂得尊重包容,不會與人結惡、樹敵,所以才會說「慈悲沒有敵人」。圖/欣雨 AI生成
文/星雲大師
前言
佛教也談政治嗎?佛教並不是政治,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佛教是淨化社會人心。當初佛陀在印度,雖有許多的國王、大臣來請教佛陀關於國事的問題,但是佛陀都以佛法的仁慈、和平、慈悲、教育、和諧來對答,從不涉及對立、暴力、鬥爭等事。所以後來在佛教裡面,也有一些經典,出現過一些關於佛教論政的問題,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佛教是問政不干治。」佛教對於政治的立場,是誰當家作主便擁護誰,佛教雖然愛國但是不參與政治,不和政治對立,這是應該要肯定的,這也是當今的佛教徒應該要注意的。
《佛說孛經》,記錄的是「孛」和國王的對話。孛,是佛陀過去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他是一位政治家,曾經在藍達國王那裡服務,後來因為政見不同,想棄政修行。國王再三不捨地要他留下來,但他去意堅決,在臨別的時候,跟國王講說了一些為政之道。所以這部《孛經》,也可以說是佛教的政治學。
以下就從孛回答藍達王的對話,來說佛教對於政治管理的看法。
一、以性格仁慈來管理國家
1.慈悲領眾
孛說:「王!您有沒有發現,社會近來動盪不安,時常發生各種惡事呢?」
王答:「是的,但我也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要如何改善呢?」
「您要重視正信的宗教,讓人民有好的信仰依歸才行。不僅如此,還要以宗教的慈悲來照顧子民,讓他們不再畏懼,而是發自內心的擁戴您。」
慈悲,是拔除他人痛苦,給予快樂的意思。慈悲,讓人懂得尊重包容,不會與人結惡、樹敵,所以才會說「慈悲沒有敵人」。慈悲的力量是無限的,能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像印度的阿育王,本來是個殘暴的君王,受他統治的人民,心裡多所埋怨。有一天在巡視中,他發現人民面露怨恨的眼神,警覺到人民並不誠服於他,於是決心以慈悲來愛護百姓,經過努力實踐,終於成為一位深受人民擁護的仁王。
阿育王體悟到「力的折服」所取得的勝利,無法使人誠服,唯有「慈悲的折服」所取得的勝利,才能令人心悅誠服。所以,做為一個領導人,如果能夠以百姓為重,以佛教的慈悲來領導人民,自然會得到支持;沒有慈悲,不懂得照顧人民,容易流失民心,必定成為失敗的領導者,最終遭到人民的唾棄。
慈悲,是一切善美人格的根源。一個慈悲的人,必定是誠信待人而不虛偽,心裡會有公道是非,懂得提拔後學,尤其對人一視同仁,沒有偏見,平等無私。所以,一個領導人不能沒有慈悲,慈悲是領導人的基本條件。
2.誠信攝眾
孛說:「王啊!您有沒有發現,人民並不信任您?」
王曰:「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您的政策時常朝令夕改,把人民弄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或者是答應人民的事情,卻遲遲不能完成,失去了信用,才會惹得民怨沸騰。」
「要如何找回人民的信任呢?」
「必須管理好自己的道德操守,不要失信於民,才能將民心找回來。」
信用,是無形的財產,也是為人處世的立足點。講求誠信而不妄語,自然獲得名聲與人民的信賴。賢能的君王,必須具備誠信、真誠的人格特質。現在的領導人和政府官員,為什麼會失去民心呢?都是由於沒有管理好自己的人格操守所造成,例如說話沒有誠信,濫開空頭支票等。選舉前,對選民打躬作揖、高談政見;選舉結束了,有事找他,則是再三推拖,能避則避。如此一來,讓人民如何信任你、支持你呢?
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失去了誠信。等到敵人真的打來了,沒有人願意來救他,結果就亡國了。相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出兵攻打原城,因為講求誠信,不動一兵一卒,就使敵軍主動歸降;諸葛亮在祁山與魏軍交戰,也因為信守承諾,而讓士兵們主動回營,鼓起勇氣作戰。
一個人若能講求誠信,不但讓自己的道德提升,也能在處世上得到他人的幫助,通達無礙,無事不辦。如果不能誠實以待,等到信用破產,沒人理會,你就不得辦法,處處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