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為何拒絕晉升主管 文/盧世安 |2025.05.03 語音朗讀 8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 文/盧世安 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青年,已逐漸在職場上嶄露頭角,然而,相對於Z世代的父母輩(X世代)當年迫切渴望被主管器重、遍尋機會升遷,如今的年輕一代似乎對於「當主管」、「被重用」十分淡定漠然,甚至在第一時間表達「拒絕」的意向。新世代追尋另類價值最近在一家咖啡店,聽到鄰座傳來以下的對話。「老闆說,下個月讓我升職當副理。」「哇,恭喜啊!那你要請客了吧?」「……但我打算拒絕。」瞬間,幾個圍坐一桌的年輕人都秒懂點頭,四周的空氣彷彿也突然停止了流動。我抬頭看著坐在對面的這位優秀的新世代青年,發現他正低頭滑著手機,像是在尋找某個比主管頭銜更值得追逐的標籤。我心想:他不是沒能力,也不是沒表現,但是—這份升遷通知,卻讓他感到猶豫、想要推拒,而他考慮的重點,應該不是「能否勝任」,而是「是否值得」?升職可能動搖安全感這一點,也正是Z世代普遍的直覺反應。他們不是懶散,也不是沒有責任感,而是有著一種與時代共振的新型職場敏感度。他們知道,「主管」這個角色,早已不是權力與成就的象徵,卻極可能成為犧牲自我、換來一點不確定安全感的代價。以下淺析Z世代拒絕晉升「主管」的3大原因,但在此我要強調:在我的理解中,Z世代並不是拒絕責任與承擔,或懶散不肯吃苦,而是希望能超越制度、重構責任。也就是說,他們選擇以不同的方式貢獻、參與與領導,他們以自由換控制,以心理健康換來長期貢獻。具影響力更勝當主管所以與其問「為什麼Z世代不想升主管?」不如改問「你希望以什麼方式,創造影響力?」誠如英語有句俗諺:「人們不會離開糟糕的工作,他們會離開糟糕的經理。」而Z世代,所拒絕的是成為糟糕的經理。所以企業若還抱持著「升職是獎賞」的思維,終將被那些用聲音、行動與風格說話的新世代給狠狠拋下。畢竟,Z世代不一定要頭銜,但希望被理解、有選擇,還能發揮影響力。權力已非夢想 反而成為負擔「當主管」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成就,對Z世代來說,卻更像是一場「自願的自我綁架」。不是他們不願負責,而是清楚知道:「升遷」通常伴隨的是更模糊的KPI、更多跨部門拉扯協調、無數下屬的情緒安撫,以及最關鍵的、無法明說,但人人心知肚明的「錯事誤事的代罪羔羊」角色。這不是假設,而是從職場日常演化出來的實感。在Z世代眼中,主管不再是令人嚮往的角色,而是鐵定會被丟進一個無法拒絕加班、不被理解,還要負責績效壓力的職場泥沼中。也因此,這種權力交換條件不再具吸引力,尤其當他們看過上一代人是怎麼陷入「升職→崩潰→跳槽→再升職」的無限迴圈,對升遷的機遇自然是高度猶豫。既然升遷的背後,隱藏著如此精疲力竭的繼承鏈,上一代人或許還願意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僵化制度的搓磨,但Z世代則選擇中斷這條鎖鏈,直視「這個頭銜,真的值得我這麼累嗎?」也就是說,與其當個不被支持的主管,Z世代寧願回到最核心的價值判斷:當個快樂的基層員工吧。情境:前輩的警語某間科技新創資深產品經理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當上主管後,我花6成時間在處理別人的情緒,3成在替主管的失敗背鍋,剩下1成才是我真正擅長的工作。」他不是不想當主管,但是當上主管後,他再也沒有時間做產品了。為了排解不斷跳針的團隊衝突與無法結案的案子,他只好每周二晚上準時出現在健身房紓壓。類似這樣的例子,一旦Z世代看多了。就會理解成:上一代主管的勳章,根本來自「過度操勞」,那之後呢?我會快樂嗎?還喜歡所做的事嗎?當答案逐漸傾向否定,他們選擇推拒以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就不是不能理解的事了。個人品牌興起 取代傳統職稱當影響力的定義已經改變,或者自己已經成為領域中的KOL(意見領袖)、個人品牌主理人、Side Project 創辦者……為何還要爭一個主管職位?在Instagram與LinkedIn的世界裡,一個有話語權的「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可以比部門主管更有聲量、更有話語權、更有「價值感」。現在的新世代,在網路上發一篇專業觀點文,或錄一集Podcast,會比內部提案成功還要來得成就感十足。這不是虛榮,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轉變。如今的年輕人相信,職涯的成就不再是靠升職撐起,而是靠自己「被看見」。與其花五年爭取一個部門主管,還不如一年內打造個人品牌,累積自己的受眾、信任與市場價值。情境:內容行銷新星的選擇一位任職於知名B2B科技品牌的Z世代內容行銷人員,因為一篇關於SaaS轉換率的深度長文,被多家媒體轉載,公司高層讚賞連連,主動提出讓她帶領一小組內容團隊獨立運作。她笑著謝絕了:「我不想管理別人,我想寫出讓整個產業轉頭看的文章。」那瞬間,她比許多主管更具領導力,但沒有權責綁架。她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影響力,而不是被賦予權力後,陷入組織的慣性內耗與人際糾葛。看透制度陷阱 自選貢獻方式Z世代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想白費力氣。他們深知權責不對等的制度陷阱,也無法說服自己為了保有升遷機會,而忍受失衡的價值系統。這並非Z世代自我中心,而是更高層次的自我覺察。他們會問:「我為什麼要承擔我無法決定的東西?」「我願意承擔結果,那能不能給我完整的決策權?」當組織給不出答案,他們就給自己答案——選擇不當主管。既然主管職的本質,是成為「承壓者」的角色,而非是一種「信任交易」,Z世代就會選擇把心理韌性拿去經營副業與興趣,而不是幫公司撐起團隊。 情境:新世代的主管圖像「那你期望的主管是什麼模樣?」 「我希望能參與決策,但不用背全部責任。我希望能領導專案,但不代表我要坐上那張會議室長桌。」 「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這代表,我想當個影響者,而不是官僚。」這段話,出現在一場關於「新世代職涯規畫」的企業內訓課中,引發資深HR與新世代員工的激烈對話。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其實不是員工拒絕管理,而是對管理權力分配方式的全面質疑。(作者為「人資小周末」社群經營者) 前一篇文章 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退休之後2025.05.01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 作者其他文章企業導入 AI 別忘為員工賦能擺脫偽勤勞 從忙碌轉為高效率跨界思考 失敗的10種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