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漳州聖杯嶼 打撈沉睡700年元代海船 文/記者鄧倩倩 |2023.02.25 語音朗讀 57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取自沉船的龍泉窯青釉印花瓷盤。圖/漳州市博物館提供水下考古隊員在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發掘文物。圖/漳州市博物館提供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點水面,水下考古隊員從大型作業船上跳入水中。圖/新華社漳州聖杯嶼海域附近的水下考古工作平台。圖/新華社高足杯。圖/漳州市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鄧倩倩 七百多年前,一艘滿載陶瓷的中國商船在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沉沒。這場浩劫,將一段歷史封存海底,等待著後人喚醒。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場颱風過後,掩埋了七百多年的元代海船重新走進人們視線。經過多次水下調查,二○二二年九月開始,大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正式在聖杯嶼海域的元代海船遺址全面啟動水下考古發掘。這艘海船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沉船裡有何寶貝?水下考古隊和專家對此展開追索。一批打撈上來的元代外銷瓷器陳列進博物館櫥窗,穿越歷史向世人展示它厚重的時代魅力。十一月上旬,「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發現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漳州市博物館舉辦。考古專家指出,聖杯嶼元代沉船的發現與發掘,填補了中國古代瓷器外銷鏈條中的國內運輸這一重要環節,對研究元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具有重要價值。元代沉船「浮出水面」聖杯嶼元代沉船的考古發現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早在二○一○年,來自這艘沉船的瓷器就已零星面世,文物遺址陷入危險之中。二○一○年十月,第十三號颱風「鮎魚」在漳州市古雷半島附近海域登陸,吹翻了當地漁民的養殖箱。漁民雇請潛水員下海打撈時,卻意外發現了少數散落的瓷器。「古雷半島附近海底有寶貝!」消息迅速傳開,引來了一批冒險下海「尋寶」的人。以往,當地漁民時常從海底撈上來除漁獲之外的東西。如果是骸骨,他們會專門供起來,認為是「海兄弟」;如果是瓷器,他們認為是海龍王的東西,就扔回海裡。後來,有文物販子去沿海漁村搜尋,故意抬高瓷器等海底文物價格,吸引漁民在捕魚過程中留意。文物販子通過漁民的線索組織潛水員下水打撈。由於潛水技術日益普及,包括漁民在撈海螺、海膽時也可以使用簡易的潛水工具,因此非法盜撈海底文物的現象時有發生。阮永好是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的帶頭人,時常奔走於沿海漁村。颱風過後的一天,有漁民告訴他,最近有人從海底撈到了瓷器,聽罷,他立馬「繃緊了弦」。「這些是來自龍海半洋礁沉船的瓷器嗎,還是意味著發現新的沉船遺址?」從周邊漁民多番打聽後,他發現很有可能是一處新遺址。隨後,他開始在漳浦、東山、雲霄沿海一帶打聽,追蹤瓷器的來源和具體位置。逐漸,他將線索範圍縮小到了聖杯嶼海域。「初到嶼上就發現它的外形酷似一個倒置的高足杯,當聽到『聖杯嶼』的名字時,就覺得這個寓意很可能『有戲』,往往地名也可以反映線索。」阮永好說。二○一一年十一月,阮永好再次接到來自漁民的電話,「村裡來了好幾個潛水員,估計又要盜撈了」。他連忙與兩個同事一起,聯合邊防支隊和漳州市文化綜合執法支隊,組成臨時小分隊。經過三個晚上的蹲守,他們抓到七個人,繳獲七百二十二件瓷器,其中三級文物有一百一十二件。「從市面上出現的,以及繳獲的大量瓷器來看,很可能是來自一艘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沉船。」阮永好推測。他將線索上報到福建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後,隨即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盜撈犯罪者不計損失經過項目批覆和籌備,二○一四年,考古隊第一次對聖杯嶼海域進行水下調查。阮永好等水下考古隊員根據漁民提供的線索,搜尋了兩、三天,終於找到沉船的位置。他們發現有六道隔艙,面上散落的文物不是太多,基本掩埋在泥沙裡。「這是好事,埋在泥沙下的文物得以免受偷盜和破壞。」阮永好說。由於沉船表面有很多小石頭,若用大型的抽泥抽沙設備,對文物破壞比較大,而且沉船位置距離水面比較深,一般的潛水員使用簡易潛水設備很容易出事故。考慮到水下考古的難度較大,當時並未立即對聖杯嶼沉船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兩年後,在對廈漳海域水下文物調查過程中,水下考古人員調查了一千六百多平方公尺的海底面積,才將主要的散落區基本摸清。水下考古隊與時間「賽跑」重現宋元海上商貿盛況聖杯嶼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啟動後,匯聚了一批來自國家、福建省、漳州市各級以及從省外抽調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在距離聖杯嶼約二百公尺的海面上,漂浮著一艘巨大的水上作業船,設置有文物保護室、更衣休息室,以及簡易的餐桌等,各類潛水及考古設備一應俱全,這是考古隊員們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作業船的正下方,就是元代沉船遺址所在,船體位置距離水面約三十公尺。雖然就在腳下,但要靠近並不容易。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此次水下考古領隊梁國慶說,水下考古發掘得「靠天吃飯」,根據天氣、洋流、水溫、水壓、海底能見度等實際情況來決定能否下水。寶貴的二十五分鐘由於水下環境複雜多變,考古隊員須利用漲退潮之間的平潮期,下潛到遺址點進行考古作業。趁著高潮期和低潮期,海底作業時間加起來大約三個小時。「水下作業時間很有限,這就需要水下考古隊員爭分奪秒。」梁國慶說,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抓緊天氣海況的好時機。海上長時間的作業把考古隊員的皮膚曬得黝黑,但更大的考驗在水下。每趟下水前,考古隊都要制定周密的工作計畫和人員分工。一般情況下,兩人一組,分批次下水,後一組隨時準備接替上一組隊員,就像一場「接力賽」。為延長水下工作時間,此次水下考古使用高氧、雙瓶潛水技術,但受到氧氣、體能等各因素限制,每組下水作業仍只有寶貴的二十五分鐘。考古隊員順著潛水繩下潛,以防偏離遺址點或被洋流衝走。岸上有專崗負責協助記錄潛水員裝備參數、入水順序、出入水時間、海底停留時間以及天氣、海況等信息,若出現突發危險及時發出警報。作為副領隊的阮永好說,在深海中,人的反應要比在陸地遲鈍許多,隊員們需要在短短半小時內進行清理、編號、測繪、攝影攝像和物件提取等工作,作業難度頗大,也非常考驗團隊的默契。科技力量保駕護航在前期的大多數時間裡,隊員們主要任務是清理覆蓋在沉船上的泥沙。「去年的水下調查後,為保護水下文物不被海流泥沙侵蝕,考古隊用沙袋進行了回填保護。但跟去年相比,遺址變化還是蠻大的,都被泥沙覆蓋了,沙袋上也長滿了附著的海洋生物。」考古隊員陳浩說。「在水下的每一步發掘面貌都需要被記錄。」擔任此次水下考古攝影師的孫少光說,「因為肉眼在海底的視線範圍很有限,能見度僅有一米多,需要利用水下攝影對遺址的外觀和細節一一記錄,然後拼出完整的遺址分布圖,這是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參考。」此外,考古工作中不乏科技力量「保駕護航」,如借助合成孔徑聲納、多波束聲納等新型設備對遺址進行高精度測繪。目前,從聖杯嶼沉船打撈上岸近一千七百件瓷器,已經陸續移交給漳州市博物館保管。與此同時,漳州市博物館也於二○二二年策畫「海貿明珠︱︱漳州聖杯嶼元代海船遺址水下考古成果展」,第一次向世人展出首批採集到的出水文物。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觀察】老字號企業疫後新觀察 下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博物館經濟 從數字看趨勢變化 熱門新聞 01【教學筆記】奇怪的樹2024.11.0502【閃文集】台灣大學的日本遺緒2024.11.0503【斗室有燈】話到舌尖暫隱藏2024.11.0804【小風徐行】賞鳥和徒步2024.11.0505世界棒球12 強賽 11月13日大巨蛋開打2024.11.0806社論 --誰還相信皇后的貞操?2024.11.0707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電子選舉開佛教界先鋒2024.11.0708台灣建築獎 台大人文館獲首獎2024.11.0709三重佛光人彩繪喜同堂 走秀說三好2024.11.0810【遊藝筆記】居高聲自遠──說蟬(下)2024.11.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考古的故事】秦家嘴楚簡 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古城印記】行至紹興,更懂江南【考古的故事】寶雞城 青銅器之鄉【古城印記】雅安茶馬古道.貓熊故鄉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 福建老游神 行走的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