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健康 預防重於治療

文/張家銘  |2025.10.30
95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張家銘 

骨頭的健康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

裡。要預防骨質疏鬆,掌握最新資訊

真的很重要。更新到2025年,骨質疏

鬆的治療已經走進全新的世代,不只藥物選擇更多,也帶來了全新的觀念。

但我最想強調的是:您不需要等到骨折發生才開始處理,也不必等醫師開藥單才開始改變。從日常生活就能發現骨頭的蛛絲馬跡,更可以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讓骨頭提早「撐起來」、守住健康本錢。

全身警訊 非老人事



大家可能以為骨質疏鬆只是「老了才會有」,但研究指出,骨頭其實從30歲以後就開始偷偷變薄。尤其更年期女性、長期吃類固醇、或是有甲狀腺、腎臟、腸胃問題的人,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更快。

我們的骨頭就像銀行帳戶,每天都有提款(破骨細胞在吸收),也有存款(造骨細胞在建新骨),但如果長期「支出大於收入」,骨頭自然會變空、變脆,最後一跌就斷。

骨頭其實有在「說話」,只是我們平常聽不懂。像是身高變矮、背微微駝、腰痠背痛變頻繁,這些都可能是骨質在偷偷流失的信號。

飲食驗證 運動觀察



研究再次肯定鈣質與維生素D的重要性,但更提醒我們,單靠鈣片並不是萬靈丹。高鹽飲食會增加鈣流失,含糖飲料也會干擾骨頭的鈣化。觀察自己的飲食,如果經常外食、愛喝手搖飲,就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提款」骨庫。

蛋白質是造骨細胞的建材,攝取不足會讓骨生成速度減慢。每天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例如豆類、蛋、乳製品),搭配綠色蔬菜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是最實際的守護骨本方式。

研究證實,負重與阻力運動能活化骨細胞的訊號路徑,就像在骨頭上打開一個「建造」開關。您可以觀察到,經常做快走、慢跑、深蹲、舉啞鈴的人,肌肉與骨質都更結實,跌倒時也比較不容易骨折。相反地,長時間久坐的人,即使有補充鈣片,骨密度仍然持續下降。

我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的負重運動,像是走路、爬樓梯、彈力帶訓練,並加入每周2~3次的阻力訓練,哪怕是簡單的深蹲與伏地挺身,都能對骨頭產生有效刺激。

另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營養重點 : 蛋白質!我們造骨細胞就像「工人」,需要原料才能蓋新房子,而蛋白質就是蓋骨頭的磚頭。一天三餐記得補充高品質蛋白,骨頭才有能量「翻新」。

運動不是年輕人才做,骨頭也需要被「搬動」。這篇研究裡也有提到:有氧加上阻力訓練,是刺激骨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知道有些人會說:「我膝蓋不好、怕跌倒,不敢動啦!」但我都會鼓勵他們,運動不一定要上健身房,一天走個30分鐘、在家做簡單的深蹲或抬腿,甚至用彈力帶拉一下手臂,其實都對骨頭有幫助。

骨頭記憶 需被提醒



骨頭是有記憶的,它會回應我們給它的「重量」。愈動,它就愈願意長密一點;愈不動,它就偷懶不想建新骨。簡單說,骨頭就是一個「需要被提醒」的器官。

最新的藥物怎麼選?不是貴就是好,而是看您的狀況。

「不是每種藥都適合每個人,要看身體條件、用藥史、骨折風險來判斷。」

更重要的是,藥物只是工具,如果沒有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算吃再貴的藥,也只是治標。

每天早上站直量一下身高,如果發現變矮,就要注意骨密度的狀況。三餐裡面一定要有鈣、維生素D與蛋白質,不一定要多,但要每天有。

不要小看散步,尤其是走在戶外晒太陽,不但快樂,也能讓骨頭更健康。用飲食、運動、好習慣,一點一滴幫骨頭打底,守住未來行走的自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