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量代謝到情緒管理,呼吸練習在當代醫療體系已逐漸被視為另類的自然療癒方式。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呼吸是延續生命最基本的活動之一,人類平均每天呼吸約兩萬次,每次吸氣與吐氣都牽動體內氣體交換、神經傳導、血液酸鹼平衡等複雜的生理機制。從醫學與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呼吸的功能不止於維持生命,更可以有效調理情緒、增強專注力,並影響個體自律神經活性、認知功能乃至免疫與荷爾蒙系統。這看似平凡的生命節奏,其實蘊藏著深不可測的身心力量。
平衡自律神經系統
在人體的神經系統中,自律神經負責調控內臟與器官的活動,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其中,交感神經主導應急反應(如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腎上腺素釋放),而副交感神經則促進休息、修復與消化功能。深長且舒緩的呼吸能刺激迷走神經(vagus nerve),強化副交感神經功能,抑制「戰鬥/逃跑」(fight or flight)的交感反應,使心跳減緩、血壓下降,促進全身放鬆與修復。
呼吸已被證實能顯著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特別是緩慢且有節律的呼吸。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呼吸與大腦的活動也有雙向影響,研究指出,呼吸節律可調控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大腦皮質島葉(insula)的神經振盪(neural oscillation)頻率,這兩個區域與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密切相關。這也進一步佐證為何深層呼吸練習能改善焦慮、提升專注力,並增進內在安定感。
代謝修復免疫調控
從生理而言,呼吸作為氧氣供應管道,直接參與粒線體產能過程。當呼吸過快或淺促(如長期慢性壓力狀態),會使人感到疲倦、焦慮甚至頭暈,而有意識的呼吸練習被證實能改善這些不平衡狀態。腹式呼吸可刺激橫隔膜下降,增進腹腔與胸腔器官的血液與淋巴循環,促進代謝與組織修復。
美國心理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曾指出,情緒是一種身體狀態的反映,而感覺則是對這些變化的覺察。呼吸作為最容易察覺且可自主調控的生理節律,當人們透過呼吸調整自己的生理狀態,不僅是在「控制情緒」,更是在學習與身體對話,這也是正念訓練中,為何「觀呼吸」是核心實踐的原因之一。
為何呼氣方式很重要
臨床應用上,呼吸調節已廣泛被納入多種心理治療法中,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創傷療癒等。透過呼吸,個體可以建立自我安撫(self-regulation)的能力,這對於慢性壓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與情緒失調者來說,是重建身心整合的重要基礎。從能量代謝到情緒管理,呼吸練習在當代醫療體系中,已逐漸被重新定位為跨領域的預防工具。
達娜‧桑塔斯(Dana Santas)是一名經過認證的專業體育領域的身心教練,她在《緩解背痛的實用方法》書中指出,如果你一直感到緊張、姿勢不良或持續疼痛,那麼有必要檢查一下呼吸。呼吸方式不僅能反映運動品質,也能幫助改善身體能量。當呼吸變得淺而急促時,不僅會影響氧氣交換,還會破壞身體的基礎代謝功能。
如果發現自己的呼吸模式有潛在問題,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重新訓練它。在瑜伽、氣功、太極等傳統修練中,呼吸不只是單純的換氣動作,而是被視為引導「氣」或「能量」的核心工具。呼吸的節奏、深度與方式,會直接影響能量在體內的流動,進而形塑身心的狀態。這種以呼吸為媒介的調理方式,與「身心能量」和「腦波節律」的概念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