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賴怡廷
佛法給我的啟發是:教養和婚姻,不只是改變做法,而是要改變心的出發點。真正的放手,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層的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成長,信任愛不需要控制才穩定。
前幾天跟同事聊天,他說他煮了一道菜,特地問孩子:「好不好吃?」這句話聽起來再自然不過,但我心裡一震,突然想到我們那個年代,小時候吃飯哪有人問你「好不好吃?」有吃了、沒挑食,就已經是乖小孩了。
那個時代的父母,不太會談情緒,也很少問孩子的感受。權威式的家庭氣氛,讓很多人從小學會「乖乖的」,但心裡卻藏著各種說不出的東西。成長過程中,那些沒被看見、沒被理解的情緒,就這樣被我們默默地帶著長大。
也因為這樣,我們這一代當了父母以後,往往會想做出一點改變,開始試著傾聽孩子、重視感受,想和孩子當朋友,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命令或要求,希望孩子能更快樂、更有安全感。
但這些年下來,我慢慢發現,有些東西還是不太對勁。雖然我們比上一代更懂「溝通」了,但許多孩子仍然很不會表達自己,動不動就只說「好」或「不要」,說不出理由,也對自己的內在很陌生。
我們問孩子「好不好吃」,其實是出於這一代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尊重,想要擺脫過去那種權威式的教育模式。但我發現,孩子也不見得因此就更有想法,反而在科技影響下,有時更冷漠,面對選擇題很快,但少了申論的機會;長大之後,觀察力跟表達能力反而更弱了。
這讓我想到一位youtuber媽媽。她因為熱愛旅行,從女兒小時候就常帶著她們出國。她的女兒國中畢業後,主動說想去愛爾蘭留學一年,而且和父母一起規畫、考量可能的問題等等,而且會寫會畫,還能獨立記錄生活,這樣的孩子,讓人看了好佩服。
我忍不住想:教養的關鍵,也許不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傾聽,而是孩子有沒有真正的選擇權;能不能試錯、能不能參與、能不能承擔後果,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這些年,我也一直用佛法來觀照自己的生活。佛陀說的,其實都很貼近我們的現實。我們總以為,沒結過婚就不懂婚姻,沒養過孩子就不懂教養,但其實當我們真正理解心的運作,就會發現:所有的關係,本質上都在面對一樣的東西︱︱貪婪、恐懼、控制、期待。
有時候朋友會跟我說:「你沒經歷我這樣的婚姻,你不懂。」但我心想,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沒真的經歷過我們的婚姻、親子問題,但他卻看清了所有人際關係背後的根本原因,因為他看見了「心」。
很多人以為婚姻靠的是忍讓、包容、犧牲,但那有時候只是「我愛你所以我說服自己」的另一種說法。其實我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太害怕失去,太在意對方要怎樣的生活。我們把這些叫做「維持」,甚至叫「智慧」,但有時候,它只是深層的不安。真正的智慧,是看清這一切的根源,然後慢慢放下。
佛法給我的啟發是:教養和婚姻,不只是改變做法,而是要改變心的出發點。真正的放手,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層的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成長,信任愛不需要控制才穩定。
這世界不是非得走過一段婚姻或養過一個孩子,才能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關係,而是當你真的看清你心裡的恐懼、執著、渴望、掌控,原來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那你就會開始明白,很多關係,其實在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從心開始,很多事情都會變得不一樣,一切的愛與自由,也才真的有機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