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不僅是通往幸福的內在途徑,更可能轉化為一種實質的財富形式。圖/123RF
心理學研究證實,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關鍵來源之一。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當代社會普遍將「財富」視為擁有物資、金錢或經濟掌控力。然而,從心理學、社會學與經濟學多項研究,揭示了另一個深層的財富觀點——「善念」,它被定義為利他、同理心與良善的動機,不僅是通往幸福的內在途徑,更可能轉化為一種實質的財富形式。
但在金錢掛帥的經濟體制下,成功常被認為「擁有更多」,從職場升遷到財產增加,衡量標準多半以外在成就為主。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那些持有善念、致力於利他行為的人,無論在心理層次的幸福感,或在人際與社會實質回饋上,往往擁有更深刻的富足感。
善念心理機制
從心理學觀點,行善不僅是一種道德選擇,更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與神經獎勵機制的行為。據《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研究顯示,當人們進行利他行為(如捐款、幫助他人)時,大腦前額葉皮質會活化,而這區域正是與快樂與獎勵相關的區塊。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曾指出,「有意義的人生」比「愉快的人生」更能長久提升幸福感,而意義通常源於對他人與社會的貢獻。這意味著,內心的善念能引導我們投入更多正向行動,而這些行動反過來又鞏固我們的幸福感。
同樣地,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也發現,影響人一生幸福與健康的最大變數,不是金錢財富或最高權位,而是有意義的關係與利他的生活方式。善念即是成為長期人際連結的基礎,而這些關係又反饋回來成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
社會集體行動
從社會學角度,善念在集體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根據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社會資本」理論,信任、互惠與善意等無形資源能促進人際網絡的建立與合作機會的增加。當個體的行為具有善意導向,社會網絡中的他人更願意與之互動、信任與共享資源,進而形塑正向的社會回饋循環。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 (Robert Putnam)指出,參與公共事務、義工活動或社區互助會等利他性質的行為,可顯著提升社會信任感與制度效能。他稱這些行為是「社會黏著劑」(social glue),能凝聚社群並減少社會分化。此外,研究也發現,具有高道德動機的領導者或組織,往往能吸引更穩定的合作夥伴與忠誠支持者。這正是一種從「善念」出發所累積的社會資產。
經濟成本理論
經濟學界對「善意是否能創造價值」的疑問,隨著行為經濟學與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已有明確的答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曾指出,人類行為並非純粹利己的選擇,而是結合價值、關懷與理性的多元化結構。研究也發現,企業若具備「社會責任」與「道德治理」意識,不僅能降低員工流動率與交易風險,也能提升顧客信任與品牌價值。
根據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有明確承諾的企業,其長期股東報酬率平均高於市場基準。從交易成本理論來看,若制度設計能依靠彼此信任而非監督與懲罰機制來運作,則整體經濟成本將顯著下降。因此,當善念廣泛存在於市場參與者之間,將形塑出一個更穩定、效率更高的市場生態。
也就是說,善念不只是一種個人選擇,而是一種心理力量、一種社會策略、一種經濟邏輯。許多人以為,「善良的人會吃虧」、「商場如戰場」,但這樣的觀點忽略了時間的維度。善念或許在短期內不見得立即帶來利益,卻能在長期中累積出穩固的人脈、信任與內心穩定,而這些正是許多富裕與幸福人生的基礎。
綜觀以上,善念不再只是倫理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單向的犧牲,而是一種可被儲存、轉化與流通的「內在財富」。善意行動激發正向情緒、增強自我價值,形成內部的心理韌性資源。當一個人持續選擇以善意行事,不僅是在形塑個人性格,也是累積看不見但實質有效的資源。因為善念不只是幸福的種子,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實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