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不只是社交活動,更是一種內嵌於經濟系統中的資產形式。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在資本導向的社會中,「財富」往往被定義為有形資產的累積,如金錢、房地產、股票等。然而,當代社會心理學與經濟發展研究皆指出,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不只是生活的附屬品,更是一種具有高度價值的「財富」。它雖然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卻實質地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健康、機會資源與長期經濟表現。
事實上,從心理健康到經濟制度,人際關係早已超越社交的範疇,展現出如同資產般可以累積、可轉化、甚至可傳承的價值。它不只是情感需求的產物,更可能是這個世代最被看好的另類財富形式。
人際連結即資本
心理學研究證實,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關鍵來源之一。據馬丁‧賽里格曼提出的正向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是幸福的五大構成之一。研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品質,甚至比財富、教育或職業地位等,更能預測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因此,人際關係不僅是一種外部資源,更是維繫個體心理完整的內在力量,其本質是一種非貨幣形式的「心理資本」。
從社會學觀點而言,社會關係即資本的基本結構,皮耶‧布赫迪厄明確地將人際關係納入「社會資本」的範疇,他指出,人脈網絡能提供社會行動者各種潛在資源,如資訊、機會、影響力與制度保障。所以人際關係不僅是一種資源取得管道,更是整個社會結構運作的隱性機制。
個體生存競爭力
經濟學強調人際關係作為一種可投資的社會資本,不僅具有工具價值,也承載制度與文化功能。這樣的資本即便無法透過市場交易,卻對個體與群體的生存競爭力有決定性影響。人際關係不只是社交活動,更是一種內嵌於經濟系統中的資產形式。能建立、維持並善用人際網絡者,即擁有一種高度流動、可延展的「非傳統財富」。
總而言之,人際關係能支持個體的心理穩定與幸福感,是一種內在資源;在社會學層面,可提升資訊流動與信任效率,為個體與組織創造持續性價值;在經濟學上,人際網絡與互惠結構,是可被交換的社會資本。因此,人際關係是一種可被經營、可創造價值,以及可跨世代傳遞的另類財富,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是個人與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