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藍筱琦
文/藍筱琦
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長大了,要開始走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他的選擇;你也知道,與其擔心,不如用祝福取代焦慮,於是你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他、要放手、要支持。可是,面對離別的那一刻,還是難免百感交集……
孩子出國唸書,或是上大學去其他城市居住,除了孩子要準備,其實家長也有自己的功課要做。
兒子上大學搬出去住後,一個月可能只回家吃一餐,我難免覺得失落。老公問我:「妳讀大學搬出去的時候,有想回家嗎?」我被問住了。想想也是,那時候的我,多自由,多期待離巢飛行。
孩子出國唸書,家長一定會非常想念孩子,但又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聯繫,讓我們知道他過得好;另一方面又怕他只跟家裡聯繫,沒有好好建立在地的生活與社交。有一些方法可以試試看,比方說跟孩子約定一個固定的視訊時間──例如每周某天的晚餐時間,像是一種「跨時區的家庭約會」,彼此都有個期待、有個連結,然後,其他時間,就放手讓他自由飛翔。
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長大了,要開始走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他的選擇;你也知道,與其擔心,不如用祝福取代焦慮,於是你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他、要放手、要支持。可是,面對離別的那一刻,還是難免百感交集。有時候,情緒像堵在胸口,需要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原來,這也是父母要學習的功課。
那孩子們要準備什麼呢?我在工作的荷蘭大學校園裡,常看到年輕學子們卡住的其實不是學業問題,而是心理問題。不要低估轉換環境對人帶來的影響,除了緊湊密集的課業壓力、不熟悉的語言、自己打理生活瑣事外,更不要說沒有熟悉的家人朋友在身邊給你鼓勵打氣,連個想說話的人都沒有。
關於海外生活,以荷蘭來講,天氣大概是第一個考驗,千萬記得洋蔥式穿法,因為你不知道室內會不會太熱,室外會不會太冷,會不會突然下雨……當你習慣大自然的多變後,你可能也會發現,上課的氛圍也和台灣不太一樣,主動發言、勇敢提問、大聲講英文是絕對要的!現在有非常多的即時翻譯軟體、AI小工具可以幫忙留學生在課堂裡聽課、摘要、出考題甚至寫作業,但是要注意,絕對不可以抄襲,引用時對於出處、來源,對於版權、隱私都要特別小心!
再回到心理話題,如果心情低落或出現負面想法,怎麼辦呢?有時候那只是一時的情緒,大腦只是在保護你,希望你能夠休息、重新調整步伐或是方向的一種機制。找個大人說一說是很好的方法,不管是你的指導教授助教,或者是辦公室行政人員,因為他們多半都有很多的經驗,一定可以幫助你,學校也都有很多相關的資源,不要因害怕不敢開口。
另外,我要提醒出國唸書孩子們的,是關於周末的時間安排。如果把周五晚上、周六上午下午和周日的上午下午分成五大塊的話,一定要有兩大塊的時間拿來學習,畢竟求學是你出國的主要目的。一大塊的時間拿來照顧自己,比方說洗衣服、買食材或是生活用品;還有一塊時間要出去社交,找同好一起做有興趣的事情,不管是與其他的國際學生或是當地學生都要多交流,這樣面面俱到,才能讓自己的求學路走得更平穩。
最後一塊時間,要記得打電話回家,什麼事都可以跟家長說,不要硬撐,很多問題不說出來,反而容易出錯。至於父母,請記得,不管孩子說什麼,點頭就好了,不要急著評論。希望所有暑假過後啟航的大朋友小朋友們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