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湖南浪石古民居 石刻楹聯古韻悠揚

文/記者栗趙眾志 |2022.05.21
3478觀看次
字級
這是浪石村一戶民居門前的古楹聯。圖/新華社
王永樂觀看浪石村一戶民居門上的木雕。圖/新華社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雙牌鎮浪石村。圖/新華社
王永樂(左)帶領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在浪石村查看古楹聯。圖/新華社
記者在浪石村拍攝的部分古楹聯及其拓片。圖/新華社
一名遊客在浪石村參觀拍照。圖/新華社

文/記者栗趙眾志

浪石村的每一副古楹聯,內容幾乎都符合戶主人的身分、個性,以及他們對生活和事業的理想與追求。「山林憂樂先天下,衡泌棲遲味道根」,這副楹聯見出戶主是一位雖身居山林,卻有著「先憂後樂」情懷,且耕且讀,然而並沒有忘記「家國天下」的「隱士」。



湖南邵陽武岡市東北約六十公里,山腳下有一處小村落。一直以來,這裡的人們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則,不為外界矚目。外鄉人行經村口,也只會向炊煙中隱隱露出的馬頭牆偶作眺望,便匆匆而過;直到二○一二年前後,這個小山村才引起大陸眾多學者的關注。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楹聯學會原副會長余德泉便是其中之一,他兩度走訪小村,足跡幾乎踏遍每條巷道,回來後,用四個字描述當時的心情:「流連忘返!」

小村有著怎樣的「隱祕」,才會讓這位耄耋老人生出如此感觸?

浪人至此如石生根

明初,一個叫王政海的外鄉人挈婦將雛來到湖南武岡李家壩,風塵偃蹇、旅途勞頓讓一家人感到身心疲憊。王政海驚奇地發現,村後山坡上石板層層翻起,形似波浪,風光十分秀美,便決定於此定居,不再前行。

王政海一直是個居無定所的「流浪之人」,至此才算有了歸宿,於是給後人們留下一句話:「浪人至此,如石生根!」從此,這個小村有了新名字:浪石。

「『浪石王家』是武岡有名的大族。」武岡市詩詞楹聯協會主席朱振宙說,「從明初到民國二年,王氏族人逐漸富裕興旺,便不停地大興土木,建了很多房子,如今保留下來的,就有三處規模很大的建築群,而且很多房屋都是按幾乎相同的樣式設計建造,整齊畫一。」

朱振宙介紹:「浪石古民居群現有清朝康(康熙)、雍(雍正)、乾(乾隆)到民初時期的建築八十八幢,其中四十多幢保存很好。」古民居一些牆壁上,至今還能看到當年造屋建房時使用的刻有年號、記事、姓名之類字樣的磚瓦。「除了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浪石村更吸引我的,則是那些隨處可見的石刻古楹聯!」八十一歲的余德泉教授說。

文字帶些家訓味道

「全村有石刻古楹聯四十一副,其中字跡保存完好,還可清晰辨認的有二十一副。」居住在浪石村的王氏後裔王永樂說,他的一大樂趣,便是研究和挖掘家族的歷史與故事,尤其這些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古楹聯。

楹聯又叫對聯、楹貼、對子等,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名著《楹聯叢話》中說:「嘗聞紀文達(紀昀,字曉嵐)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五代十國之後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

但是當代楹聯學者多不贊同此說。「對聯最早產生在唐代,」余德泉教授認為,「《全唐詩》裡有很多『斷句』,取出來就是『對聯』;宋代是發展期,明朝朱元璋提倡寫『春聯』,還親自為一戶殺豬匠家裡題寫對聯,因此,對聯在明朝得到普及並初步繁榮;入清以後,尤其康、乾時期對漢學的重視超過以往,從而湧現了大批文人學者,推動楹聯最終走向鼎盛。」

這種文化風尚也毫不例外地影響到浪石。「明、清兩代王氏一族出過不少名流賢達,當官的很多。」王永樂說,「乾(乾隆)、嘉(嘉慶)和道(道光)、咸(咸豐)時浪石王氏最繁榮,楹聯也就數這時候的最多。」

「浪石古楹聯都帶些『家訓』的味道,內容積極向上,都有很深的家國情懷,聯語對仗工整,尤其難得的是,這些楹聯都是刻在石製楹柱上,需要耗費很大工夫,很不容易。」邵陽市楹聯學會主席鄒宗德說。



古楹聯的背後 一則則人生故事

同一個民居群裡出現如此之多的石刻古楹聯,且保存如此完好,在大陸並不多見。這些古楹聯的背後,似乎一磚一瓦,皆有故事;一草一木,也具情懷。

浪石村的每一副古楹聯,內容幾乎都符合戶主人的身分、個性,以及他們對生活和事業的理想與追求。「山林憂樂先天下,衡泌棲遲味道根」,這副楹聯見出戶主是一位雖身居山林,卻有著「先憂後樂」情懷,且耕且讀,然而並沒有忘記「家國天下」的「隱士」(「衡泌」謂隱居之地)。

一個叫王自仁的原戶主家門前有一副楹聯:「聊以避燥溼寒暑,差不同湫隘囂塵」,其中的「以」字,撰聯者寫作「㠯」,這是「以」字的古體寫法,然而,竟難倒了包括一名大學教授在內的一眾訪客,三天後,才由一位對古文字有研究的書法愛好者根據上下聯文意解讀出來。

「浪石古楹聯不僅與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完美結合,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鄒宗德介紹,「這些古楹聯書寫字體運用種類之多也屬罕見,風格各異,且很有功力。」

「浪石現存的四十一副古楹聯中,有七副是何紹基親筆撰寫,十分珍貴!」朱振宙說。見過這七副楹聯的學者都一致認定是何紹基所寫無疑,但何紹基是湖南道縣人(當時稱「道州」),他撰寫的楹聯何以集中出現在數百里外的浪石村?

何氏七聯豐厚遺產

何紹基是清朝後期道(道光)、咸(咸豐)年間著名書法家、詩人,其書藝集諸家所長,成就甚高,自成一家。

何紹基曾在咸豐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時出任四川學政一職。「當時王家有位先祖也在成都為官,兩人是湖南老鄉,關係很要好。」王永樂說,「後來這位先祖回鄉,臨走時問何紹基要幾副字作紀念,何紹基便為他寫了這些楹聯,而且一連寫了七副。王家先祖回到浪石以後,找工匠把這七副楹聯全雕刻在大門上。」

何紹基所撰楹聯中,有一副便是「聊以避燥溼寒暑,差不同湫隘囂塵」,另一副楹聯刻在這位「先祖」當年居住的正房門前,「萬里前程從此起,一生大業看將來」。聯語的內容既好,書法更是一絕。這些楹聯個別字跡雖已有些模糊,但整體上保存較好。

「何紹基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是一位楹聯大家。一個地方能夠集中六、七副何紹基的楹聯,這是很難找的。就憑這一點,浪石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文化財富。」余德泉說,「把這些楹聯都保護好,不但對浪石村有很大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有很大的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