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紓壓】情緒性飲食好心情

 |2024.05.26
400觀看次
字級
高油、高糖的食物對大腦產生刺激的訊號傳遞,能讓人感到舒暢、愉悅、獲得短暫性快樂。圖/123RF
利用獨處的時間充實自己,多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圖/123RF
工作壓力會讓人疲乏,適當的獨處冥想能釋放壓力,使心靈平靜。圖/123RF
為了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所慰藉,許多人會「吃垃圾食物」來慰勞自己。圖/123RF
嬰兒時期,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就是與父母情感連結,會開始把食物與安全感畫上等號。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因為心情不好或壓力大就暴飲暴食,其實是一種異常的飲食行為,這種靠食物慰藉的行為稱為「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心理狀態,而不是正面的快樂情緒。但人類吃東西並不僅僅為了滿足生理的飢餓感,同時也利用食物滿足情感所需,食物和情緒存在某種關聯。

人在嬰兒時期,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就是與父母情感連結,所以會開始把食物與安全感畫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形成食物和情緒之間正向連結。所以情緒性進食也是利用食物讓心情變好的一種方式,其實用食物紓壓未必是件壞事。

紓解壓力與孤獨

情緒性進食向來被視為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但其實應該進一步了解其背後因素和機制。如果身體是健康的,就容易感到快樂;同樣地,快樂也對健康有重要的影響。據研究顯示,不快樂通常和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自殺和早逝的機率有關聯。快樂的人活得更久,且擁有較強的免疫力、循環代謝及內分泌系統。

食物對快樂與心理健康有何作用?食物能影響心情,而心情也會影響對食物的選擇。了解食物會對心情造成什麼影響,就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比如「安慰食物」(comfort food),指的是就一種能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雖然每個人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但所有安慰食物相同之處,就是能對情緒狀態帶來作用,幫助減輕壓力、孤獨、憤怒和憂懼等負面情緒。

情緒性飲食原因

面對生活與工作環境,現代人的壓力普遍偏高,為了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所慰藉,許多人會「吃垃圾食物」來慰勞自己,以吃垃圾食物的方式營造好心情,所以導致情緒性飲食的原因,其實就是想以食物「犒賞」自己。

當身體愈來愈渴望高糖、高油的食物,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據研究發現,長期處在高壓力的生活模式,這股壓力會刺激腦部發出飢餓訊號,讓人想不斷進食。其實壓力所造成的飢餓,並不是真的餓,而是因情緒問題無法解決,轉而尋求紓壓方式。

此外,不規律的飲食時間,也會導致情緒性進食。這是因為當身體餓太久或因忙碌而不能好好吃飯,在長期忽略大腦訊號後,就會使身體失去自我調控的能力,而出現情緒性進食的情形。

是否可療癒身心

其實垃圾食物是生活中常見的食品,雖然沒有完整的營養成分,卻可以為人帶來紓壓感,如何在營養食物與垃圾食物中取得平衡,是一大重要課題。飲食與心理健康是會互相影響的,高油、高糖的食物對大腦產生刺激的訊號傳遞,能讓人感到舒暢、愉悅、獲得短暫性快樂,卻也能讓「成癮」的情況發生。

當身體藉由高油、高糖等垃圾食物來紓壓時,雖然吃的當下會感到開心,實際上卻無法為身體帶來真正的快樂,久而久之還必須仰賴這些垃圾食物才能有快樂的感覺,這種狀態就可能增加罹患憂鬱或焦慮的風險。當人感到壓力大時,交感神經會處在亢奮狀態,使人體大量分泌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 Y,NPY)來增加飢餓感,讓人吃下過多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這時就容易形成「壓力胖」的因素。

情緒性飲食解方

情緒性飲食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設法控制進食的量,使用「分裝盤」是個好方法。每次進食先將要吃的份量以小盤盛裝,吃完不再進食,就能有效避免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還可以在進食前先喝一些開水、氣泡水或無糖飲料來增加飽足感,以達到抑制食欲、減少進食量。

垃圾食物之所以對健康有害,不僅是因為高油、高熱量的特性,還因為垃圾食物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含量都相當低。若想在情緒性飲食後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可以補充「綠色蔬菜」,攝取膳食纖維來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若是想要增加飽足感,則可以選擇五穀雜糧類的食物作搭配。

也可用無糖優格、希臘優格搭配新鮮水果解饞,不僅可以打造好的腸道環境,還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為身體提供營養能量。再者,改變食物烹調方式也是好方法,例如想吃洋芋片,不妨以「烤馬鈴薯」或「自製馬鈴薯片」取代洋芋片,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欲,還可以降低垃圾食物對身體造成的負擔。



獨處中探尋自我

忙碌的現代生活,工作、課業、家庭、社交等,都讓每個人忙得難有空閒,一旦有時間反而不知如何打發,只好上網、滑手機、打電玩、看電視,或約朋友聚會,但又陷入另一個忙碌的循環。許多人不太能面對獨處的空虛感,其實人也需要學習面對自己,才會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

獨處有好處

習慣獨處的人,人格比較成熟,會檢視自己、約束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事實上,獨處有許多好處。

● 獨立自主

不必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也不用刻意配合別人,想做什麼就去做,想運動就去運動,自己一個人獨處,能獨立思考,作自己的主人。

● 自學充電

想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可利用獨處的時間充實自己。縱然找不到同伴,自己去上課也未嘗不可。還有很多深度的學習,需要自己摸索才能有所突破。

● 激發靈感

煩瑣的社群連結、響不停的訊息,無所不在的雜音,不時干擾我們的思緒。獨處能讓內心寧靜,有更多時間探索心靈世界,並激發出靈感和創造力。

● 提高效率

平時忙碌的生活,可能累積許多想做但還沒完成的事,獨處是很好的時機,可以摒除令人分心的人事物,專心、全神貫注地把事情完成。

● 緩解壓力

工作壓力會讓人疲乏,適當的獨處是放鬆自己的好時機,出去散散步、欣賞風景,放慢腳步,讓身心好好休息,獨處冥想還能釋放壓力,使心靈平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