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傳承】新屋天后宮守望笨港百年記憶 文/瑞奇 |2025.06.17 語音朗讀 22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廟宇御路,乃指神明專用道。圖/瑞奇全台最高青銅媽祖神像。圖/瑞奇正殿神龕與龍柱。圖/瑞奇新屋天后宮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圖/瑞奇 文/瑞奇在台灣西部的濱海小鎮||新屋,吹來的風帶著些許鹽味,也留有過往時代的痕跡。順著這股風來到笨港國小附近,就能看見一座高達三十公尺的青銅媽祖神像。這尊媽祖神像矗立於「新屋天后宮」,位於笨港里十號,供奉著全台最高的青銅媽祖。與都市中香火鼎盛、遊客如織的廟宇不同,這裡少了喧囂,多了點寧靜。新屋天后宮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更是海洋文化與在地故事的起點。新屋天后宮建廟的初衷,可謂「港口之地、信仰之始」。早期笨港為通海之口,社子溪穿過此地,區隔此地與崁頂厝(今永安漁港),自然形成南北兩港的格局,皆為昔日漁舟與貨船的停泊處。村民多靠捕魚為生,生活與海洋緊密相繫。然而海象無常,風浪驟起,便催生出祈求守護神祇保佑的渴望。原先,居民需遠赴雲林北港進香,因路途遙遠艱難。地方仕紳遂於清朝嘉慶年間(約一七九六年後)倡建天后宮,供奉媽祖,祈求海上作業與村落安泰。可見信仰之誕生,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源自於心靈安定之渴盼。「笨港」之名源流複雜,各有說法。一說認為,閩南語中的「笨」,是古時儲藏穀物的器具,由竹編成,港邊多見,故稱「笨港」。種種傳說雖無定論,卻展現出地名背後文化的層疊與語言的交會,正如信仰本身,也總是在人群遷徙與時代變遷中,不斷形塑與再生。新屋天后宮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歷經多次整修與重建:一九○五年首次改建,一九五七整修,一九八四年再度重建。每一次的修築,都是當地居民對信仰的深厚敬意與代代傳承,將古老的信仰與當下的期盼緊密結合,使這座廟宇在歷史的流轉中得以永續。而這座廟宇歷史最為宏偉的一頁,出現在二○○二年,天后宮旁一尊青銅媽祖巨像正式竣工開光。這尊含底座約三十公尺高、重達一百二十噸的媽祖銅像,不僅代表著信仰的力量,也成為新屋區的雄偉地標。媽祖之神威,則可追溯至二戰末期的日據時代,時值美軍對新屋鄉笨港村密集轟炸,唯獨天后宮一帶毫髮無傷。當時,有六枚炸彈落於廟後方的大榕樹上,卻奇蹟般地未曾爆炸,被視為媽祖顯靈之證據。走進大殿,可感受靜謐香火所帶來的民間信仰與土地記憶,還能欣賞莊嚴的神像、屋梁間細膩的木雕、華麗的藻井與剪黏。這些工藝,不僅表達了匠人對神明的敬意,也顯示出藝術對信仰的奉獻。其中最令人屏息的,是那十六根氣勢磅礴的龍柱,其中三對為石雕,其他則為水泥拼接。以青斗石雕刻的龍柱工藝精緻,龍首騰空,氣勢如潮,堪稱此廟於上世紀八○年代重建的重要藝術成果,亦是地方藝術與信仰的雙重展現。今日的新屋天后宮,早已從地方性廟宇轉變為信徒和旅人共同朝聖的場所。廟內香煙裊裊,御路、龍柱與剪粘屋瓦依舊訴說著早年的風雨滄桑;廟外,青銅媽祖矗立於天際,望向遠方海岸邊的浪濤,象徵著居民對信仰的堅守與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代表著神祇的守護。信仰在此不僅是傳承,更是一股力量,承載著守護與被守護的溫柔故事。 前一篇文章 【長期徵文】 下一篇文章 【佛門法要】色受想行識與「聽諸聲非聲」的觀照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3【圖文書】《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一顆石頭 一個新發現2025.07.1304【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5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胡吳秀麗2025.07.1206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2025.07.1307【森活筆記】皺葉椒草 綠色解憂神器2025.07.1308柏林佛光山蔬食工作坊 蘿蔔絲酥餅首登場2025.07.1209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10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2025.07.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哉斯土】板橋朝聖地 輝映人間大愛【佛門攬勝】報國寺:峨眉山進山門戶【書藝心語】 周處除三害【佛門覽勝】 漫步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翰墨天地】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府城巡禮】 二層行四百年人文風情 作者其他文章【佛門覽勝】 漫步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民俗資產】草濫清水岩 七堵歷史文化與藝術瑰寶【文化印象】從舊車站到文化園區:台中驛的華麗蛻變【寰宇采風】祖谷藤蔓橋與源平合戰之平家傳說【寰宇采風】從讚岐鐵道到JR四國──琴平車站百年變遷【寰宇采風】 金刀比羅宮周邊祕境:和平印記與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