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失業風暴 即將襲捲全球

文/淳恩 |2024.05.18
1292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AI是近年成長最快速的科技。圖/123RF
核心部門的科技人也可能因AI技術而失業。圖/123RF
AI科技未來將導入百工百業。圖/123RF
全球科技龍頭為了節省成本紛紛裁員。圖/123RF

文/淳恩

AI(人工智慧)科技熱潮對就業市場的衝擊,被預測將如洪水般襲捲全球。

以美國就業市場為例,人力資源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公布,2024年4月美國企業宣告之裁員人數為6萬4789人;1至4月累計裁員人數為32萬2043人。根據報告,裁員主因是為了降低成本。

其中,Challenger統計,今年4月有800人表示因為AI因素遭到裁員;1至4月累計了1183人;如果以該機構開始統計的2023 年5月迄今來計算,共累計了5430人。

科技龍頭帶動裁員潮

Google母企業Alphabet裁員消息自去年初起不絕於耳,今年公布首季業績前,更裁減至少200名「核心」團隊的員工。部分職位將轉移至印度及墨西哥,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員工薪資成本較低。

綜合外媒報導,這一輪被裁減的員工包括來自資訊技術、技術基礎設施、安全基礎及應用平台等主要技術團隊部門,至少50人來自加州總部的工程部門。這些核心部門原本負責構建公司旗艦產品背後的技術基礎,並保護用戶的網絡安全,卻因AI科技日新月異而失業了。

7.4萬名科技人失業

平心而論,受AI發展影響,不少科技企業收入或有增加,但裁員潮卻愈來愈強烈,據根據追蹤科技公司裁員的網站Layoffs.fyi統計顯示,今年全美已有257間科技公司縮減規模,共約7.4萬名科技界員工生計受影響。

而Alphabet自去年初起一直裁員,公司宣布計畫裁減1.2萬個職位,將資源調整至重要產品以提高效率,占員工總數的6%。即便近月數位廣告收入有所反彈,但Alphabet仍繼續縮減規模,今年多個部門也曾進行裁員。見證AI技術快速發展,果真會讓人們失業。

整體衝擊蔓延各產業

不僅在科技業如此,企業行銷部門藉由導入行銷數據、訂閱而來的產業資料,運用生成式 AI協助報告分析工作,也大大影響現有的企管顧問公司、華爾街分析師的工作,開始使用生成式AI來輔助解讀報告,而過去收集資料、協助依公式計算分析的助理,相對必要性便大大降低。

此外,聯發科技對話機器人「達哥」(DaVinci),推出可以透過類似ChatGPT的對話方式,解答員工關於政策、流程、專案進度等問題,降低詢問和溝通成本;還能協助會議紀錄、整理內訊課程筆記,或針對內部上傳的文件,幫助同仁快速掌握關鍵資訊、學習核心技術,取代了原本的行政人員、祕書、助理,甚至人事(人資)部門的工作。

據此可知,AI導致人們失業的衝擊,遲早都會來到,但對台灣而言,有幾項因素會導致類似的衝擊比較慢到來。

台灣百工百業導入中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台灣是世界首波受惠於AI的國家,先進半導體、AI晶片、AI伺服器大賣,但也身陷產業高度集中的風險中。台灣必須把握生成式AI帶來的機遇,藉此升級產業、導入AI應用到百工百業,否則很可能會在下一波產業浪潮中被甩在後頭。

簡立峰進一步分析,台灣目前之所以還沒受到衝擊,主要受兩大原因影響,一是因為台灣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國家,因此將會是這一波衝擊中,受影響最慢的一批。二是現有的AI技術中,繁體中文的語料有限,使得AI科技在本土企業的應用價值仍低。

本土企業認知尚不足

換言之,愈是以知識型工作為主的國家,像是香港、新加坡、以色列、北歐等國家或地區,受到的影響就會更為明顯,製造業則是下一波受到影響的產業。

簡立峰說,任何產業只要開始應用AI,就會產生衝擊。如果台灣目前還沒有發生衝擊(大規模失業、職位大量外包),就代表台灣產業的AI應用還沒有真正開始。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言,大規模的職位外包或裁員尚未發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台灣對AI發展的認知和投入仍然不足;二是生成式AI主要架構於英文環境下,中文環境下的表現遠遜於英文,導致AI使用效益不夠理想。

中文環境仍有待優化

《經理人》、《數位時代》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共同推出的《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便指出,近7成受訪者表示:公司正在導入AI或正在評估中,但同時亦有4成的人表明:公司尚未進行AI相關的培訓,顯示台灣尚在起步中。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AI還是難以掌握的新興技術,如何將其應用於業務流程,仍是一個學習曲線。未來企業如果計畫導入AI,第一步應先嘗試先把資料餵給AI,鍛鍊生成式AI的自然語言與閱讀理解能力,做為未來企業應用的基礎。

在大型語言模型中,繁體中文的語料有限,甚至不到整體的2%,這一方面讓以中文為主要職場語言的國家或地區,感覺生成式AI在中文環境下的表現遠遜於英文,無形中降低了AI在本土企業的應用價值。但隨著使用者眾及AI的自我學習能力極強,這部分闕漏將會慢慢補足。



哪些工作

易被AI取代?



AI可以在幾秒鐘內寫出完美的程式,讓人不禁想問:軟體工程師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

職場專家表示,各行業對生成式AI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畢竟,生成式AI可以說是「內容生成小助手」,但同時也是「鍵盤白領的惡夢」。

生成式AI適合用來畫圖、翻譯、問答、寫作、補插圖、出報告、生文案、擬合約、寫程式等;但同時也增加了鍵盤白領的工作風險,像是美工、翻譯、客服、媒體、動畫師、分析師、行銷、律師、設計師等皆可能受到威脅。

其中,軟體工程師是最先受到嚴峻挑戰的職業。由於軟體程式的開發過程和代碼在網路上流傳甚廣、且有許多open source,AI很容易獲得大量訓練資料,因此軟體工程師的許多傳統工作都將被AI所取代。也就是說,各行各業如果有這樣的數據型態,這個行業的AI化速度就會變快。

然而,軟體工程師並不會因此而失業,只是整個軟體開發的流程比重會改變,未來寫程式的時間可能會縮短,但問題分析的時間可能會變長,軟體工程師必須變成架構師(Architect)、Project Manager,而且工程師自己要變成QA(Quality Assurance Engineer,產品測試/品質保證工程師),因為可以藉助AI自動進行測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