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文/簡麗賢 |2025.11.03
66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簡麗賢

將一顆棒球擲向一道牆,隨即看到球反彈,這是宏觀世界中,以古典力學概念判斷與解釋的現象。然而,這顆棒球是否可能穿牆而過?在微觀的量子世界,這顆棒球若是極小,小到像電子,可能越過牆的能量障礙,穿隧而過。

讀者大概聽過這是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無法以古典牛頓力學思惟,須用電子的波動與粒子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解釋的微觀量子現象。

既然是微觀的穿隧效應,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現象比光學顯微鏡所能觀測到的尺度還要小很多。怎樣才能用肉眼觀測到電子的穿隧效應?

物理學界長期關注:「量子效應能夠延伸到多大尺度?」過去人類多在原子或電子等極微觀層次才能看到量子現象,而今「在宏觀系統清晰捕捉量子世界」,絕非南柯一夢,空無虛幻。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與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師徒三人,在40年前嘔心瀝血設計的晶片超導電路實驗,首次在可手持尺寸的系統中觀測到:宏觀「量子穿隧」與「能量量子化」,用人類肉眼觀測的尺度揭示量子特性,解開科學界長年追問的謎題,為量子科技的未來開啟一扇窗。

超導量子 研究推手



40年悠悠歲月,年逾80歲的克拉克,專長超導電路與低溫物理,被譽為超導量子研究領域的推手,帶領學生孜孜矻矻研究「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

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的發現,證明量子力學的奇特現象,不只存在電子的微觀世界,還能在肉眼可見的宏觀尺度上觀察得到。這項發現為超導量子位元、量子電腦、量子感測器與量子密碼學等尖端技術,奠定深厚的基礎,對未來的量子科技發展再次打開新局。

電子的「量子穿隧」現象是怎麼一回事?電子面對如同能量障礙的一道牆時,即使能量不足以克服障礙,在特定條件仍有一定機率「穿越」這個障礙。電子不是靠蠻力「穿牆而過」,而是在量子世界具有波粒二象性,用機率分布的波函數性質,穿越看似無法穿透的障礙。此量子效應無法用牛頓力學解釋。克拉克師徒以超導體成對的「庫柏電子對」(Cooper pair)形成沒有電阻的電流,透過超導體間很薄的絕緣屏障連接,產生一接面,從晶片超導電路中觀測穿隧現象。

進化思惟 實現穿隧



電子突破位能障礙而發生穿隧現象,早已為人所知。物理學家認為穿隧效應導致某些重原子核以特定方式發生衰變,使原來的原子核轉變為另一種元素。如果沒有穿隧效應,就不可能發生這類核衰變。穿隧效應是一種隱含機率性的過程,有些類型的原子核具有較高的位能障礙,因此粒子需要長時間才能出現穿隧現象,而有些類型的原子核則容易發生衰變。

如果我們觀測單一原子,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穿隧;但透過觀測大量同種原子核的衰變行為,可以測量出發生穿隧效應的平均時間,描述此概念即是半衰期,亦即樣品中一半原子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

三位物理學家為我們進化新思惟,讓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境界,變成在低溫實驗室中可見、可測、可識別的宏觀現象,當電子能夠穿越原本不可逾越的能量障礙,當電路能階是一階一階量子化,引領量子物理學進入新「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