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張瑞棋
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與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使得機器學習得以藉由人工神經網路獲得實現」。
電腦相關 重大貢獻
這並非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給與電腦有關的發現或發明。例如:
● 1956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對於「半導體的研究及發現電晶體的效應」。
● 1973年頒給兩位分別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上的穿隧現象」,以及另一位提出「理論預測通過位能障壁之超電流(supercurrent)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
● 2000年的三位得獎者分別「發展出用於高速與光電子學的半導體異質結構」以及「發明積體電路」。
● 2007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發現巨磁阻效應」。IBM因此才發明高容量硬碟,大幅提高電腦的貯存容量。
● 2009年的三位得獎者則是「讓光纖用於光通訊取得突破性成就」,以及「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 ——CCD感光元件」。
數學理論 包含其中
若以對人類的貢獻而言,霍普菲爾德與辛頓得獎也實至名歸,畢竟近年來人工智慧突飛猛進,在材料、生物、製藥、……等各種領域,都讓科學家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只不過之前得獎者的發現或發明都與物理原理有關,而且也是實體的,但類神經網路與機器學習似乎無關物理學,又是屬於軟體或演算法的範疇,真要說,跟數學還比較有關係。
然而諾貝爾獎的獎項不包括數學。那次物理學獎頒給他們兩人,應該是諾貝爾獎最接近數學的一次吧?
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給好幾位數學家,例如在賽局理論提出納許均衡的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不過諾貝爾的遺囑原本並未設立經濟學獎,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因此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些人就反對將它通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