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mi
文/簡麗賢
學生抄寫一首五言絕句「蟋蟀即門歌,分人秋意多。山妻別山久,語是電磁波。」滿腹狐疑地問我:「老師,這詩人是否誤解聲波與電磁波?怎麼寫『語是電磁波』?」
這首詩語譯「蟋蟀就在門邊鳴唱,帶來許多秋天的意境。住在山裡的妻離開山林很久了,蟋蟀的鳴叫聲像電磁波傳遞思念訊息。」詩人引用蟋蟀鳴叫聲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妻子如同傳遞電磁波訊息,讓詩人感受光速的思念。
理解學生的疑問後,我從科學角度說明:聲波不是電磁波,聲波需要依靠介質如空氣傳遞能量,電磁波不需要靠介質;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式為縱波,電磁波則屬於橫波形式。
聲波在空氣中的波速大約每秒345公尺,電磁波是光速,每秒約30萬公里,二者天差地別,相當懸殊。詩人或許是文學技巧的誇飾法。
電場磁場 交互作用
電磁波如何傳遞訊息?電磁波以光速穿越空間,將訊息送達基地台,再由基地台轉發到其他設備。此過程瞬息萬變,讓我們能隨時隨地保持聯繫。
電磁波的傳遞是基於電場與磁場的交互作用,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的振盪方向。物理學家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整合「庫侖靜電定律」、電流會產生磁場的「安培定律」、變動的磁場產生電場的「法拉第定律」,以及變動的電場產生磁場的概念,形成「電磁場理論」,變化的電場在其周圍空間可產生變化的磁場,而變化的磁場又產生變化的電場,二者相互交替而產生電磁波。透過天線以電磁波形式發出,另一端接收訊號,達到傳遞訊息的目的。
馬克士威以簡潔的數學語言統一描述電與磁的現象,是科學史上重大里程碑。他從理論計算預測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約為每秒30萬公里,這與當時已知的光速相同。因此馬克士威預測光就是電磁波。
由於變動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變動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所以即使遠離源頭如帶電體或磁極,彼此仍可以相互生成,不至於消失。電磁波就是這種相互生成的電磁場,如同產生水波、聲波都需要振盪的源頭,要產生電磁波也需要振盪的電流。
水波、聲波需要依賴介質傳遞能量,但電磁波則否,可在真空中傳遞,且其傳播速率與振盪頻率無關。由於電磁波振盪頻率極高,因此電流源也需要極高的振盪頻率,這是實驗裝置產生電磁波的困難之一;另一困難是如何以儀器偵測這種高頻、高速且看不見的電磁波。
19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設計出5千萬赫茲的高頻振盪電路,產生人造的電磁波,並且研究電磁波的特性如反射、折射等。
垂直振動 偏振現象
電磁波中電場與磁場的振動方向,與其行進方向垂直,此特性說明電磁波具有偏振(polarization)現象,定義電磁波中電場振盪方向為其偏振方向。藉由電磁波通過偏振片,使其產生單一偏振方向,當光通過鉛直偏振片後,只有鉛直偏振光,若通過水平偏振片後,則只有水平偏振光。由於電磁波是橫波,故其偏振方向與行進方向垂直,可分解成兩個相互垂直的線性偏振,因此利用一對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可以阻擋電磁波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