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 一定要是人形嗎?

文/程憲  |2025.10.25
88觀看次
字級
倉庫撿貨及堆高機器人不必是人形。圖/123RF
人類幻想中機器人、機器狗,都很具形。 圖/123RF
人形機器人究竟要多像人,其實是大哉問。圖/AI生成
造型如瓦力的輪式機器人,是好用清潔機器人。圖/AI生成
黃仁勳預言這兩年人形機器人就會有巨大的突破。圖/資料照片
類似人類的細微肢體動作尚在研發中。圖/123RF

文/程憲

美國財富及投資管理公司摩根士丹利曾預估,2050年,全球人型機器人的數量將累計超過10億台,市場規模可達5兆美元。其中90%投入於工業和商業使用,執行重複、簡單性與結構化任務,10%用於個人及家庭,從事陪伴、護理及生活照顧服務。

科技大佬們持續力推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讓「人形機器人」成為科技產業焦點。伊隆.馬斯克等科技巨擘持續推波助瀾,全球晶片龍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去年也在台灣展示具備生成式AI功能的人形機器人;今年6月台北國際電腦展,超微、Qualcomm等科技巨頭,似乎也支持「未來將是人形機器人時代」的說法。

甚至2026年6月即將舉辦台北電腦展COMPUTEX 2026,已將主題定位為「AI Next」,聚焦「智慧運算&機器人(AI & Robotics)」和「次世代科技(Next-Gen Tech) 」、「未來移動(Future Mobility)」等三大面向。

不少企業已搶先入市

在這場AI機器人產業革命中,台灣其實擁有不算少的優勢,也站在全球關鍵位置上,但相較於美國、德國、歐盟、日本、韓國等諸多AI科技發展勢力,及中國大陸宇樹科技、Engine AI已經以低廉的價格切入民用機器人市場,台灣應如何推進戰略性布局,成為此階段研發及投資的重點。

儘管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程,和汽車產業有諸多雷同,但不可諱言的,目前多數人形機器人仍處於試製和技術驗證階段,離真正商業化尚有距離,這也引發另一派人認為:「人形」機器人造型,是否限制了機器人設計的想像力?若改採新形態的非人形機器人搭配AI技術,是否可獲得更大、更快的成果?

人形具自然融入優勢

不可否認的,以「人類視角」為藍本製作人形機器人,確實有其無可替代的優勢。畢竟,人類社會的各種設計和規畫,如建築空間、工具設備、基礎設施,莫不是以「人」的身高體型、行為模式為考量重點,這也使得人形機器人,能無縫融入人類生活和工作。

機器人若有人類的體型與四肢,自然可以直接上下樓梯、在適當的高度取物遞物、轉動門把、開關設備或家電,甚至方便操控交通工具,在人類環境中自由行動。相比之下,非人形機器人就算功能再強,也可能不符合人類使用習慣而運用空間受限。

困難之事大可全交辦

其次,人形機器人結合人工智慧,有潛力執行過去只能由人類完成的「4D工作」:骯髒(Dirty)、乏味(Dull)、危險(Dang1erous)、困難(Difficult)。

一旦生成式AI賦予機器人溝通理解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形機器人就有望深入那些人類難以久留或不願從事的環境,扮演替代人力的角色:例如工廠繁瑣的組裝、偏遠地區的基建維護、災害現場的救援搜尋……等危險的工作環境,均可交由具自主AI的靈活機器人支援。

突破不易研發成本高

儘管前景誘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之路,也有其不可避免的阻力和不利之處,因此質疑的一方認為:為了更務實有效的突破AI科技的發展瓶頸,機器人不一定得長得像人。事實上,為了「長得像人」及「功能像人」,機器人的設計成本往往上翻數百、數千倍,無形中延緩問世進程。

眾所周知,目前各行各業大規模使用的商用機器人,大多不是人形,最典型例子包括家庭清潔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倉庫撿貨取物推高的工業機器人、醫療用或工廠生產線上的多關節機械手臂、自助咖啡販售機器人,以及特殊用途履帶或輪式機器人(如瓦力)。這些機器人雖然外觀不像人,但技術相對簡單成熟、成本低且可靠性高,於特定用途上產生了巨大的價值。

類人機器人難產3原因

知名的機器人學者、美國史蒂文生理工學院的Yi Guo教授指出:人形機器人目前所面臨的3個主要挑戰,一是即便它已經擁有優異的行動能力,跑跳自如,甚至還能夠後空翻,但是要求它們在各式各樣的場域都能以雙足穩健行走,還是有相當的難度。

在今年4月中國北京舉辦的全世界第一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比賽過程中,只見機器人紛紛慘跌,就連第一名的獲勝者「天工Ultra」也不例外,而它一旦跌倒後也不見得能夠自己爬起來,常常需要隨行團隊的扶持,如果說買個機器人回家,還需要請個助理幫忙,這行得通嗎?

再來就是續航力的考量,相較於人類,機器人在執行相同工作時,所需要耗費的能量遠遠高出許多。

如果不想受困於電線充電所帶來的移動限制,那就只能仰賴電池,但它本身的重量就是個負載,這就陷入兩難的局面,像是前面所提到的機器人馬拉松大賽,完賽者在過程中都曾更換過電池,這無疑讓它在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最終的挑戰還是落在「智慧」本身,人形機器人想要在這一直以來專為人類打造的環境中行動自如、游刃有餘,就必須具備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要能理解所處的環境、領略與人的互動,進而從所感知的種種資訊中學習、推衍出合宜的應對方式,而不僅止於單一功能。

人形設計 費時費錢

重點是,如果真要做到符合實際家庭或工廠需求的人形機器人,一台上看數百萬新台幣的售價,大概是跑不掉的,格直逼名車等級,但適不適用也還在未定之天……這也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度,遠遠落後於簡單實用的非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的,截至目前為止,不少專攻人形機器人的公司,幾乎都還在研發、燒錢階段,而一些非人形機器人的企業,產品都已經相對成熟,且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

畢竟,非人形路線機器人,只是針對特定功能進行設計,技術門檻相對簡易,研發和生產成本低,製作上也方便量產及推廣,很容易找到獲利機會。

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的基本要件就是要有雙手、雙腳、和一個頭,這讓系統的複雜度立刻提高好幾個層次,其間還涉及複雜的雙足平衡、靈巧手指、轉彎進退、即時反應等高難度技術,必然要投入巨額的資金研發。

法國倉儲機器人公司Exotec執行長Romain Moulin於財富網站坦言,人形機器人科技雖令人驚豔,實則對當今多數產業應用來說「並非合適的工具」,不少新創公司近年紛紛推出仿人機器人產品,風險投資亦熱烈投入,但實際部署進展卻緩慢甚至乏善可陳。

相較之下,專為單一目的打造的機器人,更能解決棘手問題,效率和經濟性表現更佳。因此也有投資顧問大膽預測,未來10年,機器人產業將走出「類人機器適用所有場景」的一廂情願,轉而發展高度專業化、按需要定製自動化機械系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