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19 語音朗讀 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敦煌莫高窟第71窟北壁〈阿彌陀經變〉壁畫中的思惟菩薩。圖/微信旃檀精舍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所藏犍陀羅地區3世紀雕刻的彌勒菩薩思惟像。圖/微信旃檀精舍中國與東亞地區因彌勒信仰流行,思惟造型漸成主流。圖為韓國中央博物館藏6世紀金銅日月飾寶冠思惟菩薩。圖/微信旃檀精舍敦煌第201窟的金髮思惟菩薩,右手托腮、左手撐地,神情恬靜,彷彿在思索生命的本質。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這是將「思惟」視為存在的根本。若將這句話用於佛教藝術意境,「思惟」不僅是一種存在的證明,而是一種通往覺悟的修行方式。佛菩薩的「思惟像」是一種視覺化的禪境,也是智慧的靜觀與慈悲的化現。因此,佛教造像中的思惟像,進一步超越此哲思,達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止觀雙運」的禪悅境界。思惟像源流與特徵「半跏思惟像」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元二至三世紀的印度西北犍陀羅地區,在中土則大盛於南北朝時期,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中極具象徵意涵的重要造型,而思惟造像主角多為悉達多太子或彌勒菩薩,顯現佛菩薩在禪定中思索宇宙真理、眾生苦難。半跏思惟由兩個核心元素組成,一是「思惟相」,一手托腮、一手扶膝,頭微側,神情凝思,表現深入禪觀、觀照諸法無常之態;二是「半跏坐」,一足自然垂下,另一足曲盤於膝上,體現輕鬆、灑脫、不拘俗禮的坐姿。根據《大日經疏》記載,「思惟手」是稍側頭,屈手向裡,即以手支頤、頭微傾,配合內觀沉思的神情,成為所有思惟像的造型標準。悉達多思惟與修證《眾許摩訶帝經》記載釋迦太子於未出家前,曾經有四種思惟。「爾時瞿曇仙人有四思惟:一、思惟自身;二、思惟眾生;三、思惟眾生成佛;四、思惟一切佛剎。」這四重思惟,正是佛教觀想實踐的核心。思惟像不僅僅是神情的寫照,而是一種深層宗教體悟的視覺表現,顯示修行者如何從個體的苦痛出發,乃至對眾生與法界的體察,進而達到悟道與慈悲的交融。所謂思惟即是「觀」,是透過「靜慮」覺知真理,正是禪定的核心。悉達多太子在樹下觀察農耕、體察生死輪迴,由現象入理,最終證悟,這正是思惟像的原型。在犍陀羅藝術中,這種思惟的多樣性也反映一般人面對人生的迷惘與追尋,而佛陀的思惟則提升為觀法、證道的智慧歷程。在莫高窟、雲岡與龍門石窟中,思惟菩薩經常作為經變圖的配角出現。這些作品不僅展現雕塑與壁畫的技藝,更彰顯藝術家對佛理的深刻理解。敦煌莫高窟第71窟北壁〈阿彌陀經變〉圖中,位於右上方的思惟菩薩,頭戴寶冠、身著飄帶,坐於蓮台之上,右手捻印,目光專注,神情若有所思;下方菩薩托腮沉思,神態安詳,展現初唐時期「定慧等持」的禪悅。藝術與信仰之融和佛教初期並不重視造像藝術,直至西元前一世紀,隨著犍陀羅與馬圖拉藝術的興起,佛教造像開始萌芽。犍陀羅藝術揉合希臘、羅馬、波斯與印度元素,將佛教思想具像化為帶有哲思與柔美的造型,而馬圖拉風格則更具印度本土色彩。敦煌第201窟〈觀無量壽經變〉中一幅金髮思惟菩薩,右手托腮、左手撐地,神情恬靜,彷彿與觀者一同思索生命的本質。《楞嚴經》中記載彌勒菩薩透過「思惟識心」而悟入「唯心識定」,乃至獲得授記。彌勒思惟像即是修行歷程的藝術展現,雖然印度現存的彌勒思惟像僅有一尊(現藏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但在中國與東亞地區,因彌勒信仰流行,此造型漸成為主流,並隨文化交流東傳朝鮮與日本。 前一篇文章 【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 下一篇文章 思惟菩薩形像流變 熱門新聞 01【詩】 寫在秋分之前2025.10.1402【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上)2025.10.1403歡慶國慶 金門大橋公益路跑2025.10.1404【分享時刻】 藍藍的寧靜海2025.10.1405佛光山響應友善如廁文化 高市府表揚 2025.10.1406南天寺30周年慶 菩提眷屬沐佛恩2025.10.1407全球暖化失控 威脅珊瑚礁生態2025.10.1408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自序 緣起人間 願行一世 2 - 12025.10.1409南非巴士車禍 至少42死2025.10.1410友善親子 高鐵寧靜車廂研擬彈性化2025.10.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思惟菩薩形像流變【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為何摩利支坐騎豬【除障增福】摩利支天菩薩造像韓承寶華 禎佛遊化【梵華寶蓋】佛門聖瑞 法義玄微 作者其他文章探尋健康生活美學【自主人生】幸福感心理面向思惟菩薩形像流變自製植物奶飲料蔬食料理 體內環保蔬食變身創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