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盤 培養邏輯與耐心

文/原禾香 |2025.07.10
53觀看次
字級
圖/陳孟廷

文/原禾香

一塊小框型木架子,上頭串幾排珠子,看起來像「桌上擺設」的東西,居然可以計算開根號,還能練腦力、參加國際比賽、打敗AI?

2025年春天,一位東方12歲小學生在國際珠心算比賽中,以每分鐘計算300道四則運算的成績奪冠。這不是靠電腦、不是用計算機,而是靠「腦中浮現算盤畫面」的訓練,像是一場向古老智慧致敬的現代奇蹟。

這個智慧發明就是「算盤」。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的「籌算」,《數術記遺》記載了徐岳使用「籌」進行數學演算。而算盤的雛形——以木框裝珠,用撥珠來進行計算的工具,則是開始於宋代。最早的算盤圖見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明代數學家吳敬所著《九章詳註比類算法大全》,雖然主要沿用籌算格式記述,但書中部分題目的運算已依賴珠算進行。這本書被部分學者認為是珠算發展的重要文獻之一,同時珠算進入系統化的教學與應用。

手腦並用 觸摸數學



從科學角度來看,算盤是「手腦並用」的經典代表。傳統算盤的設計,上珠一顆代表5、下珠4顆各代表1,5加4等於9,剛好涵蓋十進位系統。透過撥動珠子來代表數值與進位,能使人理解抽象的數學邏輯與計算規則。

心理學上也指出,珠心算訓練能活化腦部前額葉與頂葉區域,有助於發展空間記憶、工作記憶與集中力。以算盤為教具,價值在於過程中養成的專注、精細操作與邏輯推理,是一種「可以觸摸的數學」,也是孩子腦部成長的節奏訓練器。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資優班與全腦開發課程,將珠心算視為訓練工具之一的原因。

台灣的珠心算發展史是從1961年舉辦首屆全國珠算比賽,當時珠算是商業學校必修課。到了1990年代,電子計算機與EXCEL大行其道,算盤退出商業航道。但它沒有消失,而是變身成為兒童才藝班的明星。1997年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學齡兒童中有高達27.96%參與珠心算學習班,僅次於兒童美術與英語班。

腦部健身 樂齡記憶



有趣的是,近年來即使在強調實用與升學的風氣下,珠算這門課依然存在。2024年,PTT論壇上一位網友發文質疑「為什麼才藝班還存在珠算與書法?」他認為這些課程在升學上不具加分作用,卻仍然廣泛存在,是否只是「有錢人小孩才去上的消遣」。

不少網友留言則是力挺珠算,認為「這些才藝看的是長期價值,不是短線成績」,指出「珠算是真的有用」、「可以訓練邏輯力、注意力、專注力」、「讓小孩有事做、能靜下來就是好才藝」。這場討論也反映出台灣家長在教育上也很重視孩子的「無形財富」,如耐心、自律與心智訓練。

珠心算不只是「孩子的工具」,而是橫跨世代的心智練習法,在許多社區大學與樂齡學習中心,珠心算已成為「腦部健身課」的常客。不少長輩在課堂上重新學習撥珠操作,這種結合記憶、專注與動作協調的複合型訓練,比填字遊戲或純閱讀更具挑戰性。

珠算這門古老的技藝,或許不會直接在升學上加分,卻能靜靜地在腦海中播下一顆種子:一顆關於耐心、邏輯與專注的種子。在AI運算幾秒就能解出千萬筆資料的年代,珠心算或許不像AI那樣酷炫,但它像老樹的根,穩穩支撐著人的一顆邏輯與耐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