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台灣島上的女人樹—杜潘芳格

文/鄧榮坤 |2020.12.15
2483觀看次
字級
杜潘芳格故居。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走過新竹縣新埔鎮潘宅,從古色古香的建築中,不由得讓人想起文學家杜潘芳格。出身新埔客家望族的杜潘芳格(一九二七─二○一六),作品涵蓋散文、新詩,為人生帶來愛與智慧,被譽為「台灣島上的女人樹」;雖已離開這個她曾經愛戀過的島嶼,但她和藹的容顏與作品裡流露的生活美學,至今仍盪漾在我們心中。

佇立於杜潘芳格年幼時居住過的潘宅,可以看到新埔悠遠而溫馨的歷史,也讓我們見證其深邃的文化內涵。潘氏古厝興建於西元一八六一年,石造門樓為優良的泉州石,屬於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是台灣罕見的建築特色。潘宅的外牆有內、外兩道,內牆的牆門(院門),是用泉州白石建造的,大門上「孝友傳家」四個字,是因為潘家祖先曾被清廷封為孝子,故以「孝友」之德行為家風。

出生於新竹縣的杜潘芳格,祖父潘成鑑、父親潘錦淮於日據時期都曾擔任過新埔莊長,年幼時因父親赴日本攻讀法律,而與父母移居東京,返台後獲准在新埔小學、新竹女中、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就讀,在為期兩年的女子高等學院學制中,修習花道、茶道、縫紉等家政課程,也修習文學、歷史。年少時的杜潘芳格,在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中,讀到一首描寫連蕉花紅豔意象的詩句「血樣的顏色」,開始對新詩創作有了興趣。二十四歲與台大醫學院戰後第一屆畢業而服務於基隆醫院的杜慶壽醫師結婚,在中壢過著幸福的生活。

一九八○年代曾短暫移居美國,返台後回到客家人居多的中壢。婚後,十一年間生了五女二男,讓她日夜擺盪於七個孩子的生活、協助醫院繁瑣事務工作之間,由於需要撫養的人口眾多,必須籌措家庭的必須開銷,一度以教授插花的微薄收入來貼補家用,讓出身優渥的她必須面對身為人女、人妻、人母艱辛心境,也孕育出女性對自我成長有另一番細微的體察。

由於自幼接受日式教育,日常生活與寫作都以嫻熟的日語應對,以日語、中文及客語交叉思考來進行。台灣光復後,才開始提筆以中文創作,不斷在語言困境裡進行超越,而杜潘芳格開始從事客語詩創作時,也一度面臨部分客語的口語詞彙,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對應詞的困境;她跨越了語言障礙,從八○年代起,積極提倡客語文學,成為近代台灣第一位以客語寫詩的重要客家女詩人。

八○年代後,杜潘芳格積極從事客語詩的創作,拓展客語文學園地,曾榮膺《台灣文藝》雜誌社、女鯨詩社社長。

女鯨詩社由十二位女詩人組成,杜潘芳格是第一任社長。一九九二年,出版中、英、日三種語言創作的詩集《遠千湖》,獲得第一屆陳秀喜詩獎。二○○七年獲鹽分地帶文藝營之「台灣新文學貢獻獎」,同年獲頒客委會傑出貢獻獎;二○○八年榮獲第十二屆真理大學文學家牛津獎,能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耀與肯定,對於一度在語言文化邊緣中摸索的杜潘芳格來說,實屬不易。由於她歷經了日據時期、台灣光復後語言被強制更易的痛苦,她比當時的作家更能深刻體認到,母語必須被完善保存的重要。

杜潘芳格的作品有其特質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於她以細緻的觀察來解讀生活中的世界。杜潘芳格是誕生於台灣島上,是屬於客家、屬於文壇、屬於台灣人的一棵樹,一棵在烈日豔陽與狂風驟雨中屹立不搖的女人樹。她的詩以簡樸的文字,傳達出她對人生與社會問題的省思;她的作品文字淺白,意象分明,逐漸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也窺見了詩人對這個島嶼的愛與關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