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智慧

文/人間社記者廖麗珠 |2020.07.12
5597觀看次
字級
因新冠病毒疫情趨緩,佛光山法寶堂舉辦之法寶講座於七月恢復舉辦,第四十二季主題「相約佛法、向前有路」,希望以佛法信仰為基礎,正向面對疫情越過人生困境。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廖麗珠

因新冠病毒疫情趨緩,佛光山法寶堂舉辦之法寶講座於七月恢復舉辦,第四十二季主題「相約佛法、向前有路」,希望以佛法信仰為基礎,正向面對疫情越過人生困境。七月五日恢復舉辦的首場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困境中的智慧」,期勉在困境中具備觀自在的人生,更為下一期的生命精進用功,近五百人聆聽。

依空法師分享閱讀《楞嚴經》最大的啟發是「把真心找回來」,這顆肉團心每天都在對應不同的「境」,境即是「相」,相天天在變,不在外相上執著,才能對治困境。二○二○庚子年世界發生許多事情,地球遇到困境。例如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各地在防疫期間人民被限制外出,結果空氣改善,萬物也獲得養息,說明看似不好的事情,似乎也不是絕對地不好。

「地球會遇到困境,人也會有困境。」勉勵眾人面對困境時,要學習觀世音的智慧,更要有觀自在的人生觀:「觀時自在、觀處自在、觀身自在、觀物自在、觀財自在、觀言自在、觀人自在、觀情自在、觀事自在、觀理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事事自在即事事無礙。

依空法師進一步說明何謂「觀時自在」:佛教徒百無禁忌,破除執著,天天開心,日日是好日,子孫正常最重要,健康是最大的幸福。「觀處自在」以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明隨處皆福地,福地福人居。「觀身自在」引述維摩詰居士比喻身體如房子,身體敗壞如同換大厝,人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所成,人身難得如爪上泥,佛教尊重生命,身體雖有病痛但沒有苦。

「觀物自在」以金碧峰禪師的「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闡釋用物但不為物所綁。「觀財自在」,世間的金錢是「水火、賊寇、貪官、不肖子孫、苛稅」五家共有,星雲大師也說過:「錢,用了才是自己的!」說明有財富是福報,會用才是智慧。

「觀言自在」──十惡業中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與「口」有關,當惡口成為習慣,好事都變壞事,一言既出皆是潑水難收回,所以時時說好話極為重要。「觀人自在」則期勉可以人處難處之人,事做難做之事,廣結十方善緣。古德有云:「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闡述「觀情自在」,佛教重視的是道情法愛,懂得在法上論交,在道上往來,就能發現「俗情不比僧情濃」。「觀事自在」,從華嚴哲學中得到的最大啟發是「事事無礙法界」,這是最高智慧與境界。

「觀理自在」,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增一阿含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修行最大價值在「自淨其意」,時時提醒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清淨身口意,必能得到佛法的受用。「觀境自在」以「八風」,即指生活上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因為都能影響情緒,所以稱為「風」。當遇到境界時,應找回初心在哪裡,身心才能解脫自在。以《唯識學》「轉識成智」的角度深入淺出的解說「觀心自在」,說明心如大倉庫,藏滿黑白業力種子。心容易被境影響,面對境不可失去理智,心境轉換即可無礙自在。

依空法師最後以生命四階段,分別是「生有」(指眾生一期的生命開始)、「本有」(從出生到死亡)、「死有」(指眾生一期生命的結束),以及「中有」(死亡後至下一期生命開始的過渡期),眾生皆依循這四個階段本有的業力決定下一期生命的去向,不斷輪迴,流轉生死,勉眾為下一期生命精進用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