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卵到復育 珊瑚媽艱難傳承後代

文/木易 |2023.05.14
2694觀看次
字級
珊瑚礁被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圖/shutterstock

文/木易

伴隨全球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影響日益惡化,加上海洋休閒活動風行,全球各地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破壞的事件頻傳,其中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洲大堡礁,珊瑚面積大規模白化,引起全球保育團體關注,澳洲政府也積極搶救復育。

做為地球村一員,台灣自然無法倖免。不久前台東綠島石朗海底的千年「大香菇」──世界最大微孔珊瑚(高度超過10公尺),覆蓋面積迅速萎縮剩35%,未來恐會全面消失,但對於究竟是要積極復育還是順其自然,目前地方政府還未有定論。

復育成功的珊瑚。 圖/pexels

海洋生物的熱帶雨林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其中珊瑚礁覆蓋率雖僅占0.2%,卻有超過25%的海洋生物物種棲息其間,是海洋單位面積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因而常被比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

換言之,珊瑚不僅是珊瑚寶寶的母親,珊瑚礁岩更是海洋生物繁衍生長的重要棲所,有超過1/3以上的海洋魚種,生活史中某一段時間,必須在珊瑚礁區附近度過,雙方也因而演化出各種複雜的寄居、共生、掠食、競爭等相互關係。

外觀常被誤為是植物

人類對珊瑚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因為牠同時具有植物和動物兩種特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

直到10世紀時,波斯學者Biruni以珊瑚能夠對觸摸做出反應,首度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遲至18世紀,英國「恆星天文學之父」William Herschel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珊瑚細胞具有動物細胞的特徵,才將牠們正式併入動物界,歸類為刺胞動物門珊瑚綱下的六射珊瑚亞綱和八射珊瑚亞綱。

群居成樹枝分叉外形

「珊瑚」一詞,出自古波斯語「sanga」,是對珊瑚蟲群體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的身體呈圓筒狀,有6個、8個或6的倍數個觸手,觸手中央有開口。由於其無法隨位移動,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以群居方式形成樹枝狀群體,加上外形像花又像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生長在海底的植物。

此外,珊瑚的外觀也常被誤以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種類像蕈珊瑚科家族,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就是一株珊瑚個體。

內外結構軟硬各不同

從珊瑚的結構和形態區分,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從生態角度區別,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以常見的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包括「非生物」與「生物」兩種物質,其中珊瑚石成分為碳酸鈣,主要用於保護殼和居所,另外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則是成千上萬隻活跳跳的珊瑚蟲。

「珊瑚蟲」放大來看,外觀跟同門的海葵很相似,有著圓筒身軀及一個開口,在開口周圍分布著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當作食物。

共生藻讓顏色變斑斕

珊瑚蟲的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這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轉換能量,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讓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形成繽紛的色彩,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藻的影響及適應明暗不同環境,有很重要的作用。

亦即,珊瑚骨本身是白色(還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外觀因共生藻行光合作才會產生斑斕色彩。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便會造成珊瑚白化現象。至於全株紅色的珊瑚,是因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珊瑚則是由於含有機質所導致……

大海賜予的瑰麗寶石

珊瑚常被視為寶石或觀賞石,大致包括:紅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藍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麥隆珊瑚、中國海南珊瑚等品種。寶石級的珊瑚,則包括紅色、粉紅色與橙紅色數種。

珊瑚主要生長在陽光充足、水質清澈的淺海區形成。珊瑚礁屬於狹溫和狹鹽性生物,很容易受到環境因子變動,不論是氣候變遷或人為汙染,對珊瑚礁都會形成莫大的衝擊與破壞。

百萬年成形難被復育

珊瑚的生長速率十分緩慢,每年大約僅能增長1公分。尤其是溫度,更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最重要因素,其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且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能低於20℃,珊瑚蟲才能夠造礁,所以,珊瑚礁、珊瑚島大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相對來說,當海水溫度超過30℃時,珊瑚就可能迅速白化。

此外,天然珊瑚礁的形成,需要百萬年的漫長時間,就算能以人為的復育方式,也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建造一座海底熱帶雨林。

以生態方塊復育珊瑚。 圖/澎湖縣種苗繁殖場


新移植存活的珊瑚。圖/屏東縣政府

珊瑚產卵 如海中飄雪

每年進入初夏的滿月時分,墾丁國家公園沿海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在晚上8~10點時刻,就會有多種珊瑚在海底集體釋放精卵交會於海水中,若由海底朝月光亮處望去,海中盡是緩緩漂浮的精、卵和精卵束,宛如滿天星斗般地耀眼燦爛,美得如海中飄雪,浪漫美景讓人陶醉。

珊瑚產卵是珊瑚礁每年最活躍盛行的大事,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就在澳洲大堡礁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

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是墾丁珊瑚產卵的日子。圖/蔡永春

以台灣為例,南部墾丁、小琉球和東部綠島,在民間「媽祖生」(農曆3月23日)前後幾天,是珊瑚產卵高峰期,吸引不少潛水玩家專程南下朝聖,見證海洋生命的奇蹟。

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卻一直都沒有被確認。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這個秘密,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升的黑暗時間。

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也會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珊瑚會彼此錯開日子,再分批同步產卵,但時程卻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5~8天內。另一大宗珊瑚群體「軸孔珊瑚屬」,則會選個晴天夜晚同時產卵,避免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以免後代全軍覆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