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楊梅老樹群

文/鄧榮坤 |2020.11.26
1924觀看次
字級
錫福宮旁的老樹群。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從台北沿著中山高速公路南下,五楊高架道路的盡頭就是楊梅。楊梅除了是典型的客家庄,也是一個民風樸實的聚落,雖然沒有大都會的車水馬龍,它卻像是一位村婦,不必施脂粉,就能令人留下美與真的印象。

早年,楊梅是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居住的地方,清朝時期,漢人先後移民,看到滿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樹上結滿纍纍的楊梅果實,於是把這裡稱「楊梅壢」。壢,客家話指台地間的河谷低漥之地,楊梅壢的區域原為現今的大同、楊梅與水美里各溪河交界夾窪潭一帶,隨著移民人數遽增,面積逐漸擴大為龜山下至水尾。桃竹苗地區有許多地名會加上壢或窩、坑、湖,這是客家人對凹地的稱呼,其中壢、湖的地形較寬廣,類似小盆地,如中壢、內壢、三湖,而窩、坑則是指狹長谷地,如秀才窩、老坑。

先民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遠渡重洋到台灣打拚,共同組了「諸協和墾業團體」,由新屋鄉永安漁港附近登陸後,逐漸向內陸開墾,最後,選定在景色宜人的楊梅落腳。由於這群人來得較晚,肥沃之地已有人進駐,他們僅能到人跡未到的丘陵山坡或荒埔開墾。居住者以客家族群居多,主要是由廣東嘉應州四縣──興寧、長樂(玉華)、平遠及蕉嶺而來,四縣客家語也成為楊梅地區的主要語言。一九二○至一九四一年間稱「楊梅庄」,一九四一年升格為「楊梅街」。日據時期大正九年(一九二○),將行政區域重新畫分,去掉了「壢」字,直稱「楊梅」且沿用至今。

楊梅位於桃園縣西南方,約有三分之一的疆界與新竹縣接壤,地形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清代的楊梅,是南北交通必經之地;日據時代,曾擁有四座火車站的楊梅一直都是交通要塞,境內擁有數量龐大的老樹群,這些老樹密集於錫福宮後方,占地約九百坪的伯公山丘上,九棵百年以上的的老樹,見證楊梅的歷史。

錫福宮興建於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是楊梅街區九里人的信仰中心,擁有三百餘年歷史,主祀三官大帝,香火鼎盛,後來因廟宇老舊而拆除重建。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日軍據台時期,曾一度將廟宇充作軍營而遭破壞;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在地方士紳建議下, 以伯公山麓之福德正神祠為廟址興建。此後幾經修葺,而有今日之規模。

桃園境內的老樹,有二十七棵已列冊保護,符合條件者並不多,只有楊梅、新屋、平鎮、龜山 、復興等五個鄉鎮擁有百年老樹,而樹種分別為:榕樹、香樟、大葉榕、茄冬、肖楠、楓樹等七種。在眾多的古樹群中,以楊梅錫福宮前後的巨木群最為密集,列入保護的有四棵榕樹、三棵香樟、兩棵大葉榕。由於不必長途跋涉至角板山看神木,只要到楊梅,就可以與老樹共度一個優閒的午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