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米各
文/山羊
前幾天,小明的好友,阿傑的阿公生病住院。第二天上學,他告訴小明這件事,還擔心到一直「偷偷」落淚,讓小明都不知怎麼安慰他。這時卻有同學不安慰他就算了,還笑他是「愛哭鬼」。
他想到每次追劇看到可憐的劇情時,媽媽會很大方的邊掉淚邊說「好可憐喲」。反觀爸爸,都是一直忍著,再「偷偷」去擦去還沒滾下的淚水,怕被看到。小明覺得很困惑,明明小時候一不開心就嚎啕大哭,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為什麼長大後,尤其是男孩子,就會覺得哭很丟臉,即便真的很難過?
其實,主要是因為在很多文化中,哭泣往往被視為軟弱的象徵,掉淚就代表是弱者。我們不是常會聽到「男兒有淚不輕彈」、「又不是小baby,哭什麼哭」這類的話。久而久之,流淚很丟臉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很多人就不敢大方哭泣了。
因情感哭 人類獨有
哭泣或流淚的原因可歸納出三種:
一是「生理性的」,即便沒哭,我們的淚腺也會分泌淚液來溼潤眼睛,避免眼乾造成眼睛摩擦、受傷,以及讓我們在眨眼時,眼瞼保持光滑。
二是「反射性的」,只要切洋蔥、辣椒或沙子跑進眼睛等這類刺激,眼睛就會立刻啟動防禦系統,分泌淚水排除異物。
還有打哈欠時,臉部肌肉會拉伸,刺激三叉神經,引發淚腺分泌,導致眼淚流出,潤滑眼球。這也是一種反射性的自我保護機制。
第三種就是會讓我們不好意思的「情感性」流淚,也就是因悲傷、憤怒、慌張、恐懼、無助、鬱卒、疼痛或驚喜等強烈的情感而哭泣。
根據研究,人類是唯一會因情感而哭泣的動物。即便其他動物也會因疼痛或不適而流淚,但那只是一種生理反應。
以聰明的大象為例,牠們雖能感受各種深刻的情感,如同伴去世時,會表現出悲傷行為,甚至守在屍體旁,但尚未被證實會因悲傷而流淚。
話說回來,這種因表達情感而哭泣及流淚的反應不僅不丟臉,還對身心有很多好處。譬如,哭泣時,身體會釋放能阻斷疼痛、使人愉悅的安多酚以及如皮質醇的壓力賀爾蒙,減少焦慮與緊張,讓人輕鬆下來。
還有,情緒激動時,身體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淚水會把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沖洗出去。研究發現,情感性的淚水中的確含有較高濃度的一些代謝毒素。
壓抑哭泣 影響健康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如果強忍痛苦,淚水硬往肚子裡吞,上述的毒素就會在我們體內堆積,慢慢憋出疾病來,對身體造成傷害。有研究顯示,長期不流淚的人,生病的機率比流淚的人高出一倍。在得到胃潰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當中,男生也占較多數。
此外,一直壓抑情緒,不好意思掉淚的結果,也可能增加焦慮與憂鬱的風險,影響心血管健康。
由此可見,哭泣並非壞事,除了是我們表達及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外,對身心健康也都有很多益處。所以,難過到想哭的時候,真的不要免強壓抑自己,就讓眼淚自然流出吧。哭過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會變得輕鬆許多。
這時,媽媽突然想到,難怪之前有專家提到,女生的平均壽命之所以比男生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女生比男生能更自然、大方的流淚。
阿嬤也想到她最近追的一齣日劇當中,女主角邊哭泣邊說「不好意思」時,她的阿姨安慰她說:「可以在別人面前展現脆弱的一面,就是堅強的表現。」
聽到這句富含哲理的話,以及了解哭泣與流淚對身體具有的保護作用之後,小明已知道下次再碰到類似情形,應該怎麼安慰同學了。他也希望盡量讓那些嘲笑別人掉淚的同學更有同理心,能明白淚流滿面並非弱者,而是很堅強、勇敢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