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心思總是向外流動,但失去一位至親、朋友、寵物,或者某個特別珍貴的玩具,都可能帶走他們生活中所有的重心。(示意圖)
圖/123RF
圖/心靈工坊出版
文/唐諾.溫尼考特 譯/翁士恆
當我們發現孩子變得不開心、退縮時,我們可以選擇以感同身受的態度,確實地支持並陪伴他們面對真實的情感……
「感受」決定一切!這麼說聽起來或許奇怪,但它卻是真實的,而且人們需要一再被提醒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們的各種感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只是,當感覺牽涉到他人時,我們往往會把自己關閉起來,假裝一切如常。
擁有愛與信任的正向感受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這使得我們常常羞於表達自己的信念。而當感覺是負向的,或者與憎恨、恐懼、猜疑交織時,我們便變得更加小心,甚至傾向於否認自己真實的經驗。更糟的是,我們也傾向於否認他人的悲傷與失落,假裝一切安好、我們自己也安好。或許,我們可以被寬恕。畢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悲傷、困擾,甚至是絕望的感受。
我們也很早就學會了,在清晨醒來時,暫時將沉重的事擱置一旁,繼續投入日常的工作。因此,當面對別人的哀傷時,我們會很快切換出那種被悲傷纏繞的狀態,假裝自己沒事,甚至期待對方也一切如常。這就像兒童的士兵遊戲結束時:那些倒在地上的小兵與動物玩具,一個個又直挺挺地站了起來,彷彿世界重新被活著的生物充實填滿。
然而,生活本身並不是一場遊戲。尤其對喪親者而言,失落是永久性的。即使有些時刻似乎能夠復原,但在那一刻,對死者仍然活著的想像又會重新浮現。因此,哀悼的過程無法真正宣告結束,尤其在某些周年紀念日,或是那些突如其來、又無處可訴的思念之日。
我們特別容易低估失落對青少年的影響。年輕人的心思總是向外流動,不論他們是否願意,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就像泡沫般不斷浮現又破滅。然而,失去一位至親、朋友、寵物,或者某個特別珍貴的玩具,都可能帶走他們生活中所有的重心。我們常誤以為生活本身是孩子的敵人,認為生活會欺騙每個人,卻又會對孩子的天真活潑手下留情。但孩子終將發現,那分天真活潑,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有時,孩子並沒有被賦予足夠的時間,去處理這分真實而又潛伏的哀傷與無助。於是,一種虛假的人格便悄然建立起來,孩子以詼諧、膚淺,或是持續分心的方式來面對世界。
隨之而來的,便是大人的抱怨:孩子似乎從未能真正安定下來,或者在朋友之間不停更換,顯得毫無真正交友的能力。
陪孩子走向復原
然而,這些發展往往深入人心,並且難以療癒。即便如此,只要我們的態度能讓孩子避免跌入真正絕望的無助狀態,或避免因為重大失落而滋生自我毀滅的想法,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加劇孩子的痛苦。
當我們發現孩子變得不開心、退縮時,我們可以選擇以感同身受的態度,確實地支持並陪伴他們面對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誘導孩子進入一種虛假的活潑、天真與遺忘的狀態。
如果我們能夠陪伴在側,靜靜地等待,再等待,最終,我們會得到孩子真摯而深刻的回應。他們會自然地從失落中復原,也能從那種即便沒有人責怪、卻依然深信自己造成悲劇的無名罪惡感中回到人生,走向復原。
(摘自《親愛的小孩:溫尼考特醫生的貼心叮嚀──照顧孩子,「夠好」就好》,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
1896年4月7日生於英國普利茅斯。1914年進入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在結束戰時服役後,又到倫敦的聖巴瑟洛繆醫院繼續研習醫學,並於1920年取得執業資格。
溫尼考特的醫療生涯從小兒科開始,在接觸了精神分析後,愈來愈深入地研究兒童心理學。他在幼兒發展理論上的貢獻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經常在精神分析和醫療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向許多職業團體講授兒童發展,對象包括教師、助產士、父母、社工人員、地方法官、醫師、心理分析學者以及精神科醫師。著名代表作包括:《從小兒醫學到精神分析》、《給媽媽的貼心書》、《塗鴉與夢境》、《遊戲與現實》、《二度崩潰的男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