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國寶展 走進忽必烈時代

江俊亮 |2025.08.08
73觀看次
字級
〈秋山與仕女〉以春水、秋山為主題的圖像,體現遼金元時期貴族文化中的儀式精神。圖/故宮南院提供
〈青瓷高足碗〉底徑寬闊、器足高挑,便於手持傳遞,反映蒙古草原飲宴文化。圖/故宮南院提供
代表性展品〈元代帝半身像 元世祖〉圖像,描繪忽必烈梳理蒙古男子髮式「婆焦」,頭戴皮製暖帽的傳統形象。圖/故宮南院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故宮南院「人氣國寶展」現正展出元代文物,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帝王與帝后肖像、狩獵圖像、元代玉器與瓷器等文物,呈現蒙元時代草原文化與中原、藏傳佛教、伊斯蘭世界多方互動交流,一窺忽必烈時代多元文化交融軌跡。

故宮南院指出,13世紀初,成吉思汗(約1162~1227年)統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帝國,並展開震撼世界的對外擴張。其子孫陸續征服中國大陸北方、中亞、東歐草原與西藏,並於1258年攻陷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巴格達。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1215~1294年)於1260年登基,採納漢制,1271年建國號「大元」,最終在1279年征服南宋,是為元世祖。忽必烈是負有治世長才的蒙古統治者,創制「八思巴」文字,作為通用的國字,影響當代與後世多元發展。

春水、秋山 貴族例行活動

這次展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元代帝半身像 元世祖〉圖像,是出自《元代帝半身像》冊頁。畫中元世祖梳理蒙古男子髮式「婆焦」,頭戴皮製暖帽,身著單色衣袍,臉部運用層層暈染的繪畫技法,顯現肌膚質感與立體五官。

故宮書畫文獻處策展人鄭淑方表示,這件國寶帝王像的藝術表現方式,可能與西藏、尼泊爾等地繪畫風格有所關聯。

故宮南院指出,元代是一個多元文化競技的時代,不僅歐亞內陸間往來頻繁,海上貿易也逐漸發展。與以往中原王朝奉漢文化為尊不同,在蒙元時代,草原文化、漢文化、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甚至歐洲基督宗教互相碰撞;曾因宋、金分治而隔絕的江南與華北,也因元朝的大一統而有更多往來。

故宮器物處策展人陳玉秀表示,「春水」與「秋山」是蒙古黃金貴族每年例行的2項重要政治、軍事及文化活動,這次展出的〈金至元「春水」玉飾〉,以溫潤細膩的青白玉雕成,描繪春日蓮花叢中,海東青(一種大型猛禽)獵捕天鵝的瞬間,畫面張力十足,生動再現春水活動的場景,因此稱為「春水」。

另一件〈秋山與仕女焚香玉飾〉,則一面展現秋季圍獵景象,另一面刻畫仕女在秋山焚香,旁有仙鶴、靈芝相伴的吉祥畫面,為元代「秋山」玉雕佳作。這類以「春水」、「秋山」為主題的圖像,體現遼金元時期貴族文化中的儀式精神。

青花瓷外銷 掀起燒造熱潮

展品〈青瓷高足碗〉為杭州老虎洞官窯所製,底徑寬闊、器足高挑,設計便於手持傳遞,反映蒙古草原飲宴文化。其他如〈青花葫蘆式把壺〉、〈人物紋玉壺春瓶〉等青花瓷器,則是以毛筆蘸氧化鈷釉料,輕輕勾勒紋飾,再覆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製而成。這類工藝是元代最具創意的發明,當時的青花瓷,隨著海陸交通遠渡重洋,遠銷東南亞、中東與中亞,掀起一波燒造熱潮。

故宮南院表示,人氣國寶展「忽必烈和他的時代」展件從帝王肖像到玉雕、瓷器,勾勒出蒙古帝國統治下的多元文化流動與融和,展現忽必烈時代藝術的豐富面貌,展期至10月12日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