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館籌備處改掛牌於嘉禾新村拾光屋。圖/丹青
文學館題字出自董陽孜之手。圖/丹青
文/丹青
二次大戰後,日本雖然經濟殘破,但仍然憂慮著文學資產會在戰後蕭條的景氣中流失。於是一些文人、作家在一九六三年成立文學館籌備會,並於一九六七年興建首座官方認證的「日本近代文學館」。
此後,日本不斷成立各種文學館。據作家陳銘磻所著《日本文學館紀行》所言,日本是全世界擁有最多文學館的國家,至二○二二年該書出版前,全國已有七百六十四所文學館,蓋日本社會向來重視文學,認為「一座理解文化美學的偉大城市,必須建構一座展現人文風貌的文學館」。
至於台灣,文學館實在寥寥可數。除了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圖書館,少數兩、三間個人文學紀念館(如鍾理和、鍾肇政),及部分城市如高雄、台中文學館外,即是首都台北市,連一座「台北文學館」都沒有。相較鄰國日本,實應自愧不如。
其實,早在二○○九年,一群作家及學者即開始倡議台北需要一座文學館,讓人們看見一座城市「非物質文化的底蘊」。經過多年呼籲,二○二二年,終於在中山南路的文訊雜誌社舉行「台北文學館籌備處」掛牌儀式,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對文學館的定位、選址及營運模式進行討論,而由書法名家董陽孜題字的台北文學館籌備處牌示也正式亮相。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選址,終於敲定將城南新建的公館大樓裙樓、面積五百一十七坪的空間,撥給台北文學館使用。興建中的公館大樓預計二○二六年完工,而台北文學館預計於二○二七年設計、搬遷完成後,正式開館。
因公館大樓位於城南,為方便諮詢委員隨時就近考察,二○二四年,台北文學館籌備處遷移至公館附近的「嘉禾新村拾光屋」,在此二度掛牌。地方雖小,但也開始舉辦各種與文學相關的展覽活動。
未來,台北文學館將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策畫執行,其典藏及作家資料之來源,是一九八二年即已成立之「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原為國民黨文工會為服務作家及藝文界人士而設立,並於次年發行《文訊》雜誌。二○○三年後,改由民間挹注經費,成立「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
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多年來蒐集典藏作家檔案、手稿、書籍資料,又擁有文訊雜誌社、城南文學森林紀州庵的經營權,以此為基礎,未來台北文學館之規畫運作,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