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澎湖傳統王船之美

文/史庵 |2024.04.30
234觀看次
字級
澎湖風管處的傳統古王船。圖/史庵

文/史庵

澎湖群島開發甚早,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資產,王爺信仰的盛行,更使得「送王船」儀式在臺灣傳統宗教習俗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講究雕工及歷史考證的王船製作技藝,已經逐漸沒落,目前全澎湖僅剩下兩三位打造王船的師傅,都是由馬公王家的王虞調教出來。

澎湖馬公王家打造傳統王船,保留了古老的製船方法,現在第三代的王旭輝,是王家王船的唯一傳人,從十五、六歲起跟隨父親王宗田學習製作王船的技藝,經手打造二、三十艘王船,王船製作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為了讓王船在海上順利航行,一度轉行鑽研帆船的基礎理論,之後重返打造王船的行列,使得王家出品的王船,成為兼具保存傳統及開創新意的藝術精品。

送王船儀式仍保留諸多禁忌,因此打造王船時必須格外謹慎,以免褻瀆神靈;師傅雖不必沐浴淨身、燃香禮佛,但須留意口不說惡語,儘量減少葷食。王船製作首先要進行「開斧」儀式,三斧先劈船頭,再劈左手船尾,後劈中間,以順著時針的方向進行,同時講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的吉祥話。開斧之後,置進五穀神炭,包含種子、生鐵、釘、錢、炭等五種物品,象徵吉祥如意、繁衍不絕、財源廣進等意。船體雛形完成後,還會陸續進行「安龍目」「安崁巾」「安梁頭」等儀式。

木造王船的造型,跟一艘真正的帆船並無二樣,要安放龍骨,一釘一槌地結合船身。船上設備有五帆、七堵、十三艙,船身正中央設有神殿,右邊為康樂臺,左邊為大廳。甲板上有駕駛艙,也有控制的絞盤,一切悉如真船。另外船頭設有兩排欄杆,稱作「交椅背」,像是太師椅的兩道扶手,王爺差遣的神兵所持用的武器,都插置在交椅背上。

而其他配件,如內艙中裝置內視鏡,船上擺放砲臺、子船等,都十分耗時費工。此外,由於王船屬於傳統中國帆船,沒有金屬錨,而是用一種加重吃水的黑色木材「鹽木」來製作錨,錨頭用兩個尖木相連,並用繩索纏繞,打繞十四個結,上頭還有根「擔」,當錨沉入水底時,這根橫擔就能抵住底部,讓錨固定在水底。

王船前後的兩個「面」,稱為「秀面」與「尾樓」。「秀面」雕繪著獅頭啣金劍,為一種卦,用來鎮海避邪,「尾樓」上則是雕繪盤龍圖形,稱為「龍堵」;此即所謂的「頭獅後龍」。龍堵的下方有一橫匾,通常寫著「合境平安」。橫匾下頭,有左右對稱的吉祥圖案,稱作「馬花」,畫的內容有葫蘆、牡丹花、葵扇等,都是仙家的寶物,取其吉祥寓意。就造型上來看,澎湖王船比華麗的東港(或西港、茄萣)王船樸實,但在學術研究上,較具傳統色彩與文化價值。

王船製作完成後,出廠之日係由神明指示,先由「小法」到海邊向龍王請水,並以舀出的海水清洗內艙中的內錠,再由道士團起造船醮,煮油鍋二、三天,接著由船班人員拖至廠外,法師長主持開三鞭儀式,口唸:「一打天門開,二打地戶裂,三打寶艦發動,合境平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添丁發財」,然後將王船牽引至廟埕,口唸數句吉祥話,是為「安座」。隨後,將船上水手的日常用品、食米油鹽以符令封住,謂之「封艙」。

一艘匯集智慧結晶打造的王船,不僅忠實反映民間信仰的意涵,更保留傳統民間工藝與造船技術,讓王船在宗教信仰外,又增添更多藝術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