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等日常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握力一旦減弱,可能是身體與心理的警訊。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從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研究指出,握力不只是肌力的表現,更是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特別對高齡族群而言,更能預示身心功能的變化。
董氏基金會引述今年3月刊登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與骨關節炎等疾病,皆與握力衰弱密切相關。
老了沒力 不是正常現象
研究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迦大學團隊進行,分析「歐洲健康、老化與退休調查(SHARE)」資料,追蹤2015至2022年間12個國家共1萬7600多名50歲以上長者。結果顯示,血液中胱抑素C與總膽固醇比值愈高,出現「低握力」的風險愈大,且發生時間更早。
研究進一步指出,年齡增長、男性、過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憂鬱及阿茲海默症等因素,都會顯著增加握力衰退的風險。低握力與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穿衣、從椅子起身)間有明顯預測關聯,反映身體功能全面下降的可能性。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而是「斷崖式」的衰退。多數研究顯示,生理功能會在40、60與75歲出現3次明顯下滑,一旦退化往往難以恢復。
徐錦興提醒,許多人誤以為「老了沒力」是自然現象,事實上應主動對抗老化。可善用社區運動設施、銀髮健身俱樂部,並設定「人生運動目標」不論是馬拉松、泳渡、自行車環島或健走朝聖,都能讓運動更有方向與動力,延緩肌肉流失與握力退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握力減弱可能同時是身體與心理的警訊。當出現早期憂鬱症狀時,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提不起勁、運動量下降,導致肌肉萎縮與活動力惡化,形成惡性循環。若發現自己手勁變小、生活力下降,應從情緒穩定著手,而「運動是不二法門」。
持續運動 才是不二法門
葉雅馨建議,即使在家中,也可進行平躺舉腳等簡易運動,只要感到痠痛,就代表肌群已獲得刺激。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與腦內啡,有助情緒改善與動機提升。
她提醒,胱抑素C是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若數值偏高,代表腎功能異常,也可能連帶影響「肌肉」與「握力」。呼籲民眾,若情緒低落、食欲不振、行動變慢等症狀持續兩周以上,應主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