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善意牆 傳遞溫暖與希望 |2025.07.14 語音朗讀 3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源自伊朗馬什哈德的善意牆理念,如今已傳播至印度等多國。圖/取自iqna官網善意牆物資應有盡有,包含娃娃、日常用品等。圖/取自Wall of Kindness project INDIA臉書善意牆傳遞信任與溫暖,也凝聚社區力量。圖為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善意牆。圖/取自Kindness Foundation臉書學生參與善意牆建置,讓助人成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圖/取自indiatoday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分歧與隔閡在世界蔓延之際,印度各地悄然矗立起一面面「善意牆」(Wall of Kindness),以最樸實的方式傳遞溫暖與希望。這項源自社區的草根運動,不靠宣傳、沒有大型組織運作,卻在南亞大地綻放希望之花,證明善良不必張揚,也能悄悄改變世界。這樣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的伊朗馬什哈德,一位匿名市民在冬日牆面上畫下文字、裝設掛鉤,鼓勵人們留下舊衣供街友取用,開啟了「善意牆」的全球傳播。當這個想法傳入印度,迅速與當地深厚的分享文化與社區精神產生共鳴,從北方克什米爾到南端的坎亞庫馬里,皆可見其蹤影。牆壁變成 物資轉運站 「善意牆」的運作機制十分簡單:在公共場所的牆面設置掛鉤與層架,任何人都可以將不再需要的衣服、鞋子、玩具、書籍,甚至食物放上去,而有需要的人則可以自由取用。牆上通常寫著一句話:「留下你不需要的,拿走你需要的」。沒有登記制度,也不問身分與收入,這樣的設計消除了受贈者的羞愧與壓力,讓幫助成為一件自然且有尊嚴的事。在南印度邁索爾的公車站旁,一面牆提供給日薪工人取用保暖外套與雨傘;在德里,社區更進一步設置「快樂冰箱」,讓人放入自家煮好的熱食,供陌生人享用。在班加羅爾,牆面設有清晰的分隔架,分類擺放捐贈品,不僅整潔美觀,也保護了使用者的選擇尊嚴。這些牆壁不只是物資轉運站,更是一種溝通平台。許多義工、學生、居民協會、甚至警察單位都參與設置與維護,牆上的小物品不僅是幫助,更象徵社區間真實的信任與連結。一些居民回報,自從設立「善意牆」後,社區變得更乾淨、破壞行為減少,也激發更多公民自發行動,如社區圖書館、免費食物櫃的誕生。「善意牆」不僅承載物資,也承載希望與故事。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薩霍達裡基金會(Sahodari Foundation),由藝術家卡爾基.蘇布拉馬尼亞姆帶領,將許多牆面化為色彩繽紛的壁畫,講述包容、平等與身分認同的故事。這些牆面邀請兒童與義工共同創作,不只增強社區參與感,也在視覺上讓人們停下腳步,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社會責任」。讓善循環 成為日常與大型慈善組織不同,「善意牆」沒有基金會、也沒有常設義工,它完全依賴人們日常的善舉維繫。有人下班順道捐出多餘的物資,有人看到雜亂會主動整理與清潔。當地學校與社區也會定期組織捐贈活動,讓善的循環成為日常一部分。這樣的運作方式正是其力量所在。它去除了繁瑣的行政與審核制度,也避免了捐贈帶來的階級觀感,以最直接的方式讓「互助」發生。不論貧富,人人都能發揮一點點善意,去幫助需要的人。 前一篇文章 第4波關稅函 川普對歐盟、墨西哥課30%關稅 下一篇文章 台美關稅有望達成握手協議 紐時:仍有2伏筆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3【圖文書】《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一顆石頭 一個新發現2025.07.1304【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5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2025.07.1306【森活筆記】皺葉椒草 綠色解憂神器2025.07.1307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2025.07.1308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9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10【特搜啟示】2025.07.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造紙不砍樹 石頭紙環保耐用馬賽克名校 傳授獨門古藝印度雨林方舟 女園丁掌舵美政策轉彎 輝達H20晶片恢復銷陸壁畫振興術 荒城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