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麗影】倫敦塔:英國千年歷史活教材

文/林堯 |2025.11.05
34觀看次
字級
白塔如今是英國國家兵工器博物館。圖/林堯
在綠地悠遊的渡鴉,背景木造屋曾是國王宮殿。圖/林堯
倫敦塔曾是軍事要塞,也是王權的象徵。圖/林堯

文/林堯

踏進肅靜神祕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若明白這裡曾是王者的居所、叛徒的終點,及其作為軍事要塞、監獄、刑場、兵工廠的歷史,讓人很難不懷著敬畏的心情,而只以旅遊的名義輕鬆走過。

倫敦塔位於泰晤士河北岸,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堡壘──倫敦塔」,其歷史可追溯到一○六六年諾曼第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之後。為鞏固政權,他利用羅馬時代留下的遺跡,於一○七八年下令修築一座堅固的石砌防禦城堡──「白塔」(White Tower),厚實的石牆與高聳的結構,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王權象徵,也成了後來整個倫敦塔建築群的核心。

隨後九百年間,歷代國王持續擴建,增設環繞白塔的城牆、壕溝和塔樓,最終形成今天所見的複雜規模。

近千年歷史的倫敦塔,最為人熟知的用途就是監獄與刑場,讓反對王權的人聞風喪膽。從中世紀到二十世紀,許多政敵、貴族、王室成員,甚至無辜百姓,都曾被囚禁於此,甚至命喪斷頭台。

其中最著名的,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一五三六年,她因未能生下男孩被控叛國與不貞,並關押於此,最後在塔內遭到斬首,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因叛國罪被處決的王后。傳說,她的幽靈至今仍在塔中徘徊不去。

另一位,則是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她在登基前也因反對勢力陷害,被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囚禁在倫敦塔中,度過一段恐懼不安的日子。最終她幸運獲釋並登上王位,改寫了英國的歷史。

倫敦塔還有一則讓人膽顫心驚的傳說:一四八三年,愛德華四世駕崩後,他的兩名幼子──十二歲的愛德華五世和九歲的約克公爵,被叔叔理查三世安置在倫敦塔內,兩人後來神祕失蹤,下落不明。一般認為,是理查三世為奪取王位謀殺了姪子。

即便一六七四年曾在塔內發現兩具孩童骨骸,然而至今仍未發現確鑿證據,徒留「塔中王子」消失在「血腥塔」(Bloody Tower)的未解之謎,也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宗懸案。

在倫敦塔的景點中,最引人側目的,恐怕是囚犯坐船進入塔時一定得經過的「叛徒門」(Traitor's Gate),也是倫敦塔最著名、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入口。原本十三世紀建成時,只是作為國王從泰晤士河乘船進入城堡的水路通道,後來卻成為押送囚犯進塔的陰森水門。

而最能讓人轉換心情的,想必是位於滑鐵盧兵營內的「珠寶館」(Jewel House)。這裡珍藏了英國王室的加冕王冠、權杖、寶球等珍貴寶物,不僅價值連城,更是英國王室千年傳承的象徵,也是塔內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

塔內另有一群特別居民──渡鴉(Ravens),關於牠們的有趣傳說,多少沖淡了倫敦塔肅殺的歷史氛圍。

傳說,若是倫敦塔內的渡鴉消失了,這座城堡乃至整個不列顛王國都將崩潰覆亡。因此,為確保傳說不至成真,自查理二世(一六三○~一六八五)以來,倫敦塔固定飼養著至少六隻渡鴉,並設有專門的「渡鴉大師」(Ravenmaster)管理照顧,甚至剪除部分羽翼,確保牠們不會飛走消失。

一九八八年,倫敦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造訪。如今,它早已不再是一座令人恐懼的監獄,而是教育與旅遊的文化場所。

靜立於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見證了權力興衰與命運悲歡。它曾是王室的堡壘與囚牢,承載無數血腥與祕密,也珍藏王冠珠寶與未解懸案。它既象徵王權的威嚴,又訴說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可謂是一部英國千年歷史的活教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