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佛性(節錄) 星雲大師開示的「生命權利」

文/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24.04.29
794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一年過去了!時光流逝似乎很快。但對於內心深處的那份情懷和懷念來說,瞬間即是永恆。

一年之前,星雲大師離開了他難捨難分的人間。然而,星雲大師何曾是真地離開了?!沒有,沒有!他老人家心心念念的人間覺悟和社會淨化,他老人家平常道來的「三好」、「四給」,他老人家創建的人間佛教佛光山模式,時時刻刻回響、點點滴滴呈現在當下佛教中國化、芸芸眾生日常生活的價值脈絡之中。

前些日子,我從山東大學前往天津大悲院進行「作為『社會修持』的『佛教社工』」的主題講座,即本著這樣一分深重的緬懷說道:星雲大師是當代中國佛教無法繞過去的里程碑,一座思想高峰,一間人間佛教的理論寶庫,一分虔誠敬仰的法身舍利。

《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大正藏十六冊‧三五四上)中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法身舍利的意義,在於佛示現入滅之後,佛所說教法和戒律永住於世,可以作為眾生的依止,所以相對於身骨舍利而稱之為法頌舍利、法身舍利,或簡稱法舍利。

為此,我們今天緬懷和追思星雲大師,實際上也可說是在面對著大師身後的佛教思想遺產、這分法身舍利,表達我們神聖的敬仰,以此為人間佛教繼續發展、拓展的理論依止。

尊重生權 人成佛成

在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層面,星雲大師創建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始終強調並且努力宣導佛教要走入生活,走入家庭,走入社會,走入生命,因此,「佛說的」、「人要的」、「生命權利」,理所當然的就是人類的、人文的、人本的、世界的、中國化的人間佛教主旨。

基於這一宏大的悲願,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應當開啟人間社會的生命權利。因此,啟動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這分生命權利,首先就是在於生命的覺悟,生命主體之間的自覺和覺他,然後在解脫道和菩薩道彼此圓融的基礎上方能覺行圓滿。

正是這一神聖而豐富的法身舍利,依據佛說的佛教生命權利,眾生悉有佛性的平等,在古往今來的文明變遷及其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運動之中,突出了人的生命和生命覺悟的權利。這就是星雲大師所開啟的「生權時代」所具有的社會化、中國化、人類學意義,衍生至每一單獨個體的自由、財產、平等等權利,甚至是自我能夠覺悟的權利。

恰好是在這分法身舍利的神聖性基礎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大師法身常在,能夠體悟到人間佛教的生命關聯能力、文化構成機制,以及佛教生命權利落實過程中眾緣和合、人與人彼此構建神聖生命權利的社會意義,以及共業共修共證的功德回向邏輯。

這是人類本體論意義和佛陀本懷之慈悲的最好契合,同時也定義了芸芸眾生「生權」(生命權利)之圓滿對於自我、社會、國家乃至當代文明轉向的重大意義,最終歸屬於人的神聖和神聖的佛教實踐。

大師一生對於佛教、人生、社會、文明的貢獻無限,故其法身舍利無數無盡,必得世間眾生的悉心供養和虔誠敬仰。大師的生命歷程和生命智慧就是人間社會中一部最好的開示錄。他曾經說:人的一生,活多大歲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生命的意義。

如果問:死亡,你怕嗎?同樣地,我再問你:回家,你歡喜嗎?當我們從無盡的追思之中拈出一句:「一代大師,乘願再來……」我們便會頓感一種神聖的生命能量如江湖奔流,如高山仰止。身處四處奔波、充滿無常的當下世間,我們又何曾感覺到大師已經離去。

他老人家的大悲大願,早已常駐於人心和人間,開啟了人間覺悟、人間菩薩的方便路徑。大師有關生命智慧、生命權利、生命覺悟的論述,非常精要地點化出人間佛教要旨,人間佛教的神聖性、超越性、解脫性之所在。基於眾生生命的覺悟和解脫,推進和促成佛教的人間建設,人成即佛成的神聖使命。

契機契理 共修共學

我們深知,在人間佛教中,人的生命無價,生命的覺悟是最後和最高的覺悟;與此同時,在眼下有關佛教中國化乃至宗教中國化的各種討論之中,契理契機地呈現了人間佛教如何繼續發展和建設的各種考量。佛教中國化的基本路徑,似乎也豐富體現在人間佛教的一個最基本模式,即走出寺廟,主動與社會其他群體、組織進行平等協作地彼此溝通的這樣一個中國化的、人間社會的佛教發展格局。

如同星雲大師所論:「生命是個體的,但是這許多個體也是統一的,也是有關聯的……人間佛教的人生、生命都是在歡喜裡,都在無限的時空裡,都在無限的關係成就裡。」

大師就活在這樣一個「歡喜裡」、「無限的時空裡」和「無限的關係成就裡」。

毫無疑問,佛教是一個信仰結構,是一個宗教制度,也是一個修持模式。與此同時,佛教也應該是一個生命信仰共同體、生權共同體、生命覺悟的智慧結構。

在歷經君權、民權、人權之不同發展階段之後,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開啟的「生權時代」及其生命權利的宣導,即是在不同社會格局之上,能夠為不同社會實踐方式、不同文明理想提出的基本價值理念,以求得落實、實踐於不同的社會生活之中,如此把人間佛教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眾生服務,落實在時時處處。

人間覺悟 成就歡喜

秉持著這一宗旨,人間佛教便能繼續依據現代社會的要求,建構一種制度化、人間化、社會化的生命信仰模式。這種生權關係既超越,也保持了傳統叢林清規,同時亦超越、強化了信仰者個人的神聖崇信行為,把佛教信仰所內含的公共意義,予以進一步的社會化設計,以形成生命權利的整合型連帶關係,由此構成「生權共同體」為基礎的人間佛教社會理論,以與生俱來的、平等的、普遍能夠覺悟的生命權利及其生權共同體為基礎,建立一個「生權時代」,從而將佛教與現代公民生命權利之協調關係,構建成富有當代文明特徵「社會性格」和個體生命覺悟機制。

這就是說,任何社會為了生存,都必須使它的成員具有這樣一種性格。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做他們想做的事,把「佛說的」、「人要的」,把「三好」、「四給」及其生命權利內在化,並轉變為他們想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去做的事。

人間佛教能夠促成的這種社會性格,便能與佛所說的妙法、佛所說的經典、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得以逐步契合,最後成就人間佛教的歡喜,成就人生、生命的歡喜。這種歡喜既是個體的,但許也是統一的,是關聯無限的歡喜。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與之能夠相輔相成的卻是,未知佛性,焉知生死;以至於太虛大師把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的辦法,歸結為一種共同的生命覺悟路徑,提出「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宏大設想。

這種基於人生和人間覺悟的社會修持結構,實際上就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做一個好人,多做好事,多說好話,從學習菩薩的善行大願,最後成佛;然後從個體生命的覺悟往外推及,無論是出家僧團還是在家信眾,都組織起來,以中國佛教固有的穩定性而建構一種符合人間佛教的「生命共同體」。

這個生命共同體,便是大師創建的人間佛教的精神特質,非但弘揚了太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社會基礎,進而把這個「生命共同體」和共用的無限歡喜,打造成為人間佛教的社會性格,使之成為一個適應現時中國社會環境的共修團體,共修而共信。

真如佛性 人人本具

如果說,人間佛教已經成了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生權的代名詞,那麼,人間佛教就是要把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落實在人生、生活和生命權利之中,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增加人生的幸福、安樂與美好。

而所謂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體就要在此層面用功夫,在個體與佛性、生命權利與社會性格之間,把講求生命權利和生命覺悟的人間菩薩精神,轉換成為一種制度和生命共同體的建構,演進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和社會性格,方能永駐人間菩薩的生命意義,通過佛教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個體性,最後呈現芸芸眾生的生命權利。

依止於星雲大師的法身舍利,人世間本不存在某個人生命能量多,某個人生命能量少這種事。生命之能量就是真如佛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多和少只看一個人自我的努力、自我的時運。生命的能量本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吾人要想發揮生命的能量,先要把心裡的源頭找出來,去除心中的盲點,如此,則智慧、慈悲、功德等能量,自然源源不絕。

所以,挖掘自己內心的生命能量,從而讓自己的生活、生命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智慧,活出精采而神聖的真如佛性,這就是大師創建的人間佛教及其開啟的,一個學佛人、成佛者最基本的生命權利。

其中的內涵意義、其永恆、其大悲、其大願、其無盡的思念,就恰如大師生前開示那樣:在佛教裡,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人是死不了的,生死是循環的,轉了一圈之後,還是會再轉回來的。

我們緬懷大師,大師法身常在,當乘願再來。大師說過的:人是死不了的,就好像我們手上掛的念珠,一顆念珠、兩顆念珠……當你撥數到一百零八顆的時候,它又會再回過頭來……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9期,2024年1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