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學習都要結合動力,如學習英語,就是期許有朝一日能與人暢所欲言,這就是最大動力。(示意圖)
圖/123RF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你看過《中文怪物》了嗎?這節目募集了100位在台外國人,挑戰誰的中文最好。他們之中有人擅長翻譯,有人來台灣念中文系,甚至有人用中文考到了金融執照。很難想像他們到底花了多少的心力,提升自己的中文能力。
節目尾聲有個小巧思,工作人員訪談了參賽者們學中文的祕訣,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兩個字,努力。而我想說的是,你的努力,必須與喜歡連在一起。這麼一來,你的努力才能持續,你的喜歡則能成真。
我們都在學校、補習班努力學過英文,至少假裝努力過。但有沒有想過,你到底為什麼要學英文呢?在學校從單字4000背到7000的我,從沒想過該如何回答這問題。直到最近,快40歲的我出國上課時,才找到答案。
答案是:我想把英文學好,是因為我真的好想聽懂同學們在說什麼。
在國外學習最讓我挫折的時刻,不是上課,而是下課。上課時,大家會為了彼此放慢語速。下課後一解放,全都飆回1.5倍速。然而同學間真正的交流、深度的對話,全發生在最放鬆的時候。一半以上聽不懂的我,覺得好可惜。
那一刻,我真的想把英文學好。不是因為學英文可以拿到高分、念好學校或找到好工作,而是因為我喜歡這群一起上課的外國同學,我渴望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這是我活了30多年以來,第一次這麼想把英文學好,而且清楚知道我學了以後要用在哪。
反之,很多人放棄學習,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為何而戰。我的大學老師曾做過一份研究,探討「台灣學生是怎麼放棄英文的?」他發現,當我們被要求學習,又跟不上進度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空白感」。這時候,任何的學習行為,例如讀課文、背單字,全都像是溺水時的掙扎,拚命努力卻更往下沉。
這也是為什麼,成人學習需要的是夥伴。因為學語言最難的,是在「我不會」的狀態下,還願意開口練習。當你有了一群共同學習的好朋友,可以互相打氣與鼓勵。你為了學英文而付出的努力,又會再多上幾分喜歡。
該如何把「努力」與「喜歡」連在一起呢?請記得兩個關鍵字,習慣與動機。要養成習慣,就要把一件事縮小到不能再小,從一個最小的「微行動」慢慢開始做起,才有利於你養成「大習慣」。舉例來說,你想養成閱讀的習慣,就別計畫一天念完一本書,而是讓自己一天讀一頁,甚至是一行字開始。只有把阻力降到最低,你的努力才有辦法持續下去。
此外,也要讓你的喜歡轉化為「動機」。要形成動機,就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這很重要?」當你自問自答五次左右,會發現答案愈變愈精簡,甚至開始重複同樣一兩個單詞,這時候請把它記下來,因為這就是你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了你的內在動力,內在動力一旦啟動,人就有了動機。
最後,如果你跟我一樣快40歲了,或許也發現目前加入職場的八年級生,多半不問「我可以為公司做什麼?」而是反問「公司可以為我做什麼?」甚至是「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些話乍聽之下很狂妄,其實正是這一代年輕人對「內在動力」的追求。新一代的努力,必須跟喜歡(與動力)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