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 陳玲芳 |2025.11.08 語音朗讀 1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45歲後不是結束,而是全新的開始。圖/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提供社團法人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呼籲政府、企業及社會共同響應,提供多元支持方案,讓女性持續發揮影響力與能力。圖/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提供更年期婦女透過身心調整可安度一些不適,邁向第二黃金人生。 圖/Pexels 文/記者陳玲芳社會面對更年期,過去多以病態或衰退看待,使許多女性選擇默默忍受症狀,甚至高達八成未就醫。而今,更年期不再只是被動承受的階段,而是「更年力」——再賦能、自信綻放的第二黃金人生。「45歲後不是結束,而是全新的開始。」台大榮譽教授王麗容指出,隨著女性平均壽命延長,全球超過10億女性將面臨更年期的生命轉折。「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10月18日舉辦「共創齡活 綻放更年力」記者會,率先提出「更年期 =更年力」概念,將更年期視為第二青春期與再賦能期。同時呼籲社會、企業與政府共同推動更年期友善政策,讓女性以正向態度迎接人生新篇章。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袁瑋強調,適當的支持與資源,能讓女性不僅維持工作力,更實現心理與身心的全面成長。女性生命轉折「女性更年期,象徵人生後三分之一的開始,但過去常被視為疾病或不樂見的階段。」王麗容教授說,根據WHO 2025年數據,全球更年期女性超過10億;台灣女性平均壽命高達83.74歲,更年期意味著:人生黃金歲月的正式啟動。英國研究顯示,77%女性會經歷多種不適,若缺乏支持,61%失去工作動力,69%陷入焦慮與憂鬱,52%對自我失去信心。「如何正向看待更年期,已成影響女性晚年生活品質的關鍵。」研究指出,每年約4700萬女性進入更年期,多處於職業高峰期。美國醫學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23)估算,未提供支持的更年期女性,每年在美國造成高達18億美元工時損失;聯合國統計全球損失達1500億美元生產力。歐美多國已將「更年期=更年力」納入職場政策,從醫療、心理到生涯層面提供全方位關懷,英國政府更要求企業於2027年前執行更年期行動計畫。企業友善政策王麗容教授指出,台灣現行中高齡友善職場政策,尚未針對更年期需求,亟需納入職場支持。「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率先提出「更年期 =更年力」概念,將更年期視為第二青春期與再賦能期。理事長黃卉莉表示,更年力意味生命轉化、人際連結、能力創造與社會貢獻,鼓勵女性以正向喜樂態度面對人生,實現自我成長與能力拓展。黃卉莉說,協會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包括將更年期納入職場政策、以理解取代負面刻板印象、關注心理與生涯需求、打造全人支持文化。協會也計畫推動「更年力大使」及「更年期友善職場認證」,培訓企業HR或志願員工提供心理支持與職場協助,提升員工身心韌性與企業ESG評等。全人照護網絡她強調,協會推出「更年力轉化課程」與「更年力賦能包」,提供女性所需知識與資源,包含生理健康、心智轉化、身心整合、自我重塑及預防策略,從被動「症狀承受者」轉為積極「健康管理者」。透過線上平台、社群支持及專家諮詢,女性能正向管理更年期,發揮持續影響力。袁瑋醫師提醒,更年期女性常面臨空巢、工作價值反思及自我形象調整,若缺乏關照,易引發憂鬱。美國SWAN研究顯示,即使停經多年,憂鬱趨勢仍可能持續上升。然而,透過「更年力課程」,女性可重新定義自我角色、尋找新熱情與目標,接納身體變化,迎向正向更年期。中山醫院陳欣湄醫師主張,推動全方位照護網絡,包括醫療預防、心理諮詢、衛教課程,以及企業開發更年期產品,並邀請社區團體參與,建立友善支持網絡。她提醒,更年期女性須兼顧營養與運動,固定作息、降低壓力、參與社群活動,可明顯提升「後三分之一人生」的體力與健康。根據NHS建議,更年期女性應確保鈣質攝取及肌力、有氧運動規律性,才能維持骨骼健康與心血管功能。「充足睡眠、心理紓壓及參與社群,也能有效減緩更年期症狀,提升自信與生活品質。」陳欣湄表示,透過整合健康策略與社會支持,女性可在家庭、職場及社會發揮穩定力量。共創智慧綻放社團法人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呼籲政府、企業及社會共同響應,提供多元支持方案,讓女性持續發揮影響力與能力。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成員,多具高學歷及跨領域專業,涵蓋教育、金融、生技、顧問及公共事務等,透過知識、資源與行動交織,展現長壽社會新韌生產力與公共價值。「更年更能,智慧綻放」,成員們異口同聲,期許透過協會努力,能讓更年期女性在「第二黃金人生」中,持續綻放自信與影響力。 前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 下一篇文章 【聊聊心裡事】努力,必須與喜歡連在一起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3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4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5旅人心靈寶典《365日》 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2025.11.0306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07一針一線60載 林全誠繡出神韻人生2025.11.0308【傾聽你我他】別為金錢傷感情2025.11.0309【觀我望己】 追日,散策旅程(上)2025.11.0310【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聊聊心裡事】努力,必須與喜歡連在一起【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開啟睡眠之門【中醫專欄】冬季到了,台灣人該這樣進補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養眼專欄】為何視力好或高度近視,都易提早白內障? 作者其他文章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