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書】《樹冠羞避》在距離之間,練習看見

文/廖淑儀 |2025.11.09
42觀看次
字級
《樹冠羞避》 圖/聯經出版提供

文/廖淑儀

作者卓霈欣在《樹冠羞避》展現最與眾不同的視角:以「距離」,而非「親近」,來表達人和樹木、萬物之間的深刻連結。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任意取用自然資源,卻忽略了植物也有自己的邊界與尊嚴。



起床時,是右腳先著地還是左腳?刷牙時,是左手拿牙刷還是右手?一扇半掩的門,到底算是開著,還是關著?

我常常羨慕藝術家擁有與眾不同的眼睛,他們總能打破日常慣習,在熟悉的生活和規律之外,挖掘出全新的觀點與價值。

為了共生而生的本能

以氤氳氣氛見長的畫家卓霈欣,繼《漁夫和他的靈魂》(2023)之後,今年終於推出獲得2021年波隆那SM國際插畫大獎的作品《樹冠羞避》(2025)。這個看似拗口的題名「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同樹木的樹冠彼此不遮擋,形成一道道細縫的天空。那是植物為了共生而生的本能,避免擦傷、碰撞,或害蟲傳播。

疫情期間,作者卓霈欣在房間裡觀察窗外的樹木,發現它們既彼此連結又保持距離,這種現象與人們被迫疏離的日常產生了微妙的呼應。她從屋裡到窗外,從觀察到想像,從習慣陽光到留意陰影,從繭居者轉化成「日常裡的遠行者」。喃喃獨語的背影,也許並不孤單,在土地下、看不見的連結正默默地支撐著我們,這便是《樹冠羞避》得以成形的起點。

安靜的觀察,構成了全書的軸心。以「熟悉陽光的眼睛」為視角,拉出明暗交替的光影氛圍,帶領讀者進入女子的日常。眼睛、樹蔭、抽屜、豆子的生長,連環格子的布局,搭配文字節奏「睡覺、起床、吃飯、勞作」,展現了人們慣性的生活節拍:習慣望著陽光的那隻眼睛、不自覺的彎身習慣與打結的思緒,共同構成了我們所謂的「尋常」。

而轉折發生在「眨眨,過於熟悉光亮的眼睛」這個眨眼動作,使女子從陽光轉向陰影。她側身、瞥見桌上倒映的樹葉疏影,開始走向不同的觀看方式:在樹蔭裡「練習看出涼蔭裡的風景」。隨後三個跨頁的連續畫面,構成了令人驚喜的變奏。

既親近又保留距離

第一頁女子坐在筆桿上,平視,周遭是熟悉的繪圖工具與散落的光影;第二頁她閉上眼睛,身邊換成環繞的樹木;第三頁她重新睜眼,微微仰視,只見滿頁灰褐色蔭影與樹冠讓出的光。這樣的節奏轉換,讓讀者幾乎能感覺到緩慢的呼吸與平靜的氣息:那是語言難以企及的、和樹木之間的連結。

從扉頁開始,書中不時穿插房屋與樹木並偕林立的插圖。隨著翻頁,樹木逐漸長大,終於高過屋頂。彷彿也暗示著另一種敘事:在土地深處,植物們其實也以盤根錯節的方式互相穿透與連結著。而樹木與房屋的錯立,不只是空間結構,更像是一種隱喻,植物與人類的關係,既親近又保留距離,互不相干,卻又彼此依存。

這是卓霈欣《樹冠羞避》最與眾不同的視角:以「距離」,而非「親近」,來表達人和樹木、萬物之間的深刻連結。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任意取用自然資源,卻忽略了植物也有自己的邊界與尊嚴。

「樹冠羞避」是天性,也是植物以沉默說出的禮貌與溫柔。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只是,稍稍挪移一點觀看的角度:在距離之間,練習看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